唐代道家修煉得以廣泛弘揚,求道訪道者非常之多。名醫孫思邈一生以修道和行醫濟世為務,造福世人不計其數,被後世稱為「孫真人」和「藥王」。太宗身邊不乏道家修煉真人輔佐,如王遠知、薛頤、李淳風、袁天罡等等皆是當時名道。
唐高祖李淵尊崇道家。岐平定、王遠知等道士宣稱奉老君之旨,向其密告符命。關於老子護祐李氏的傳說,從李淵起兵至登上皇位,一直不絕。
第三節 尊崇道家
真道輔唐
據《舊唐書‧高祖本紀》、《混元聖紀》和《歷代崇道記》等書記載: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與隋武牙郎將宋老生交戰於霍邑,適「會霖雨積旬,愧運不給」,就在此時,忽有霍山神稱奉太上老君命來告訴李淵「必得天下」,並且「八月雨止,路出霍邑東南,吾當濟師」。這樣,到「八月辛巳,高祖引師趨霍邑,斬宋老生,平霍邑。」
《混元聖記》亦稱,李淵「大業十三年丁丑,老君降於終南山,語山人李淳風曰:『唐公當受天命。』」李淵取得帝位後,據《唐會要‧尊崇道教》載:「武德三年(620年)五月,晉州人吉善行於羊角山,見一老叟,乘白馬朱鬣,儀容甚偉,曰:『謂吾語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賊後,子孫享國千歲。』」李淵聽後,即在羊角山建老君廟,將其作為自己祖先加以祭祀,又將浮山縣改為神山縣,羊角山改為龍角山,並多次親至老子祠拜謁以示崇敬,確認和老子一脈相承之血緣關係。
唐高祖李淵所定奉道家為皇家宗教之崇道政策,亦為太宗繼承。
太宗尚未登基之前,就與道士們有密切交往。當時,以法琳為首之佛教徒擁護李建成,而以王遠知為首之道教徒卻擁護太宗。王遠知,是隋唐時期揚州人。其母親在白天睡覺時,夢見靈鳳集其身上,於是有孕,有僧人曾告訴其父說,兒子出生後將是大方士。王遠知自幼機警聰明,博學多才,拜明師求學修道,名重朝野。隋煬帝當晉王時,在揚州召見王遠知,王遠知頭髮一會兒變白,一會兒變黑,讓人驚異。隋煬帝登基後,向他行弟子禮,向他詢問有關神仙之事。隋煬帝要去揚州時,王遠知告訴他不宜遠離京城,隋煬帝沒有聽從,結果在揚州被部下發動兵變縊殺。
唐高祖李淵還未顯達時,王遠知便將天命暗暗透露與他。武德四年(621年),太宗進駐洛陽期間,專程去拜訪洛陽玉清觀住持王遠知。當時,太宗和房玄齡著平民服裝拜訪王遠知,王遠知先前並不認識這二人,迎接他們說:「此中有聖人,得非秦王乎?」太宗大吃一驚,這位高人果然名不虛傳,於是以實相告。王遠知說:「即將做太平天子之人,一定要好自珍重。」
太宗登帝位後,繼續崇道政策,對王遠知器重非常,想委以重任,只是在王遠知力辭之下而作罷。《舊唐書‧王遠知傳》載:「太宗登極,將加重位,固請歸山。至貞觀九年(635年),敕潤州於茅山置太受觀,並度道士二十七人。」又降璽書稱王遠知「操履夷簡,德業沖粹,摒棄塵雜,棲志虛玄。」
直到貞觀九年(635年),當王遠知預言早已變成現實,而一切都已成為往事,太宗依然懷念王遠知。他為此公開頒佈了一道詔書,盡顯對這位世外高人懷念之情。詔書中說:「朕昔在藩朝,早獲問道,眷言風範,無忘寤寐。」(《舊唐書‧王遠知傳》)
滑州道士薛頤,亦向太宗密告符命,謂:「德星守秦分,王當有天下,願王自愛。」對薛頤,太宗在登極之前即授太史丞,累遷太史令。貞觀(627~649年)中,薛頤上表請為道士,太宗為其「置紫府觀於九嵕山,拜頤中大夫,行紫府觀主事。又敕於觀中建一清台,候玄像,有災祥薄蝕謫見等事,隨狀聞奏。」(《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一《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太宗於貞觀六年(632年),命修太上老君廟於亳州。(《混元聖記》卷八)太宗並親自主持參與《道德經》研究與弘揚。貞觀十三年(639年),太宗詔國子祭酒孔穎達,沙門慧淨、道士蔡晃入弘文殿談論儒、釋、道三教。貞觀十六年(642年),高麗遣使來唐學道教,太宗命道士敘達等八人前往講授道教經義。(《三國史記‧高句麗本記》)
和西域諸國交往中,有伽沒路國。王玄策至此國,其國王遣使貢獻奇珍異物及地圖,並請中國老子像及《道德經》。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太宗下令玄奘和道士成玄英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由王玄策將老子《道德經》傳入西域諸國(今印度)。(《舊唐書‧西戎》)
第四節 扶持佛家
佛法廣傳
大唐盛世,佛家思想傳播亦規模空前,佛經翻譯、傳播數量巨大,很多人信奉佛法,深信因果而修心向善,社會安定,民風淳樸,正如佛經所述:「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佛法在唐代廣傳得益於太宗大力扶持。
隋末戰亂,佛家修煉亦受很大影響,「諸寺湮滅,不可目見。」「佛寺僧坊,並隨灰燼;眾僧分散,顛撲溝壑。」太宗對佛家修煉採取扶持態度,「度僧立寺,廣事弘持」,而且明確表示對僧人的修煉實質非常重視,對那些不合佛法、敗德無行之僧尼,決無寬捨,務使法門清澄。太宗敕令開示佛舍利,詔請佛家華嚴宗初祖杜順進宮,賜號「帝心」,下令安排佛經翻譯等等舉措,都為啟悟人心和後世佛法進一步傳揚奠定了基礎。
中土佛教源於西域天竺(印度)。漢明帝曾夜夢金人飛行殿庭,隨後派遣郎中蔡愔及秦景到天竺求法,帶回佛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佛家修煉法門自此在中土傳播。三國時期,國人始依佛戒,剃髮為僧。從三國至晉朝,都有人前往西域天竺求法,帶回佛經,佛家修煉東流,逐漸興盛。其後,歷朝歷代,幾經波折,有帝王推崇佛家修煉,也有帝王以僧侶多違佛律等理由,坑殺僧人,焚破佛像。高祖在位時曾下旨,京城只留三寺一觀,其它各州只存一寺。太宗登位後,大赦天下,停止了高祖淘汰僧道詔旨。
早在武德三年(620年)太宗平定王世充時,少林寺上座善護、寺主志操、都維那惠、寺僧曇宗、普惠、明嵩、靈憲、普勝、智守、道廣、智興、僧滿、僧豐等十三位僧人,在洛陽附近轅州城內趙孝宰等配合下,裏應外合,奪取州城,擒拿守將王世充之侄王仁則,歸順了太宗。太宗派王君廓佔領該軍事要塞州城。其後,太宗派李安遠持秦王教書《告柏谷塢少林寺上座書》,往少林寺宣慰。後來太宗下令將千段絹帛和柏谷屯田地四十頃、水碾一具,賜給少林寺;以公費設立五百僧兵及私人營房,自此少林寺得以發揚光大。
次年,太宗在滎陽擒獲竇建德後,夜雨朦朧中見「東南雲際,光焰射天」,「觀音菩薩,金身畢露」,於是便對諸將士說:「乃者武事告成,天授神祐,厥功溥哉!」(《全唐文》卷一百四十六,陸元朗《敕建廣武山觀音寺碣》)他向高祖稟報,唐高祖遂敕令於滎陽廣武山建觀音寺。
太宗登位後第一年,傳旨詔京城高僧們到內殿行道七天,為國祈安,並超度多年來死於戰亂之陣亡將士和無辜傷亡民眾。太宗念及當初平定天下時所誅戮之人,遂將其御服佈施各寺諸僧。貞觀三年十二月間,太宗又下《行陣所立七寺詔》,為過去行陣作戰地方建立佛寺。貞觀三年,太宗將自己舊宅改建為興聖寺。貞觀五年,太宗為穆太后在慶善宮內造慈德寺,昭陵建瑤台寺。貞觀六年,又有詔旨將太原舊宅改為天宮寺。貞觀八年又為追念穆太后,在台城以西之真安城內建弘福寺。貞觀二十年,太宗征遼回京,也下詔為陣亡軍民等請僧超度,在幽州創建忠閻寺。(未完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