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布林卡壁畫《文成公主入藏圖》。(公有領域)
羅布林卡壁畫《文成公主入藏圖》。(公有領域)

太宗扶持佛家修煉,但他明確僧人之本在於遵循佛陀教導,而不容許違背佛法者禍亂佛門。他在貞觀元年曾下詔度僧三千人,詔文中說:「朕近因喪亂,僧徒減少,華蓋寶塔,窺戶無人,紺發青蓮,櫛風沐雨,寺宇凋毀,良用撫然。」太宗要天下有寺之處,都令地方官度人出家為僧尼,總數以三千為限……務取精誠德業,不問年齡長幼,而對那些不合佛法、敗德無行僧尼,決無寬捨,務使法門清澄。 貞觀三年,太宗下令恢復隋朝設在大興善寺之譯場,命印度和尚波頗主持譯經;唐朝沙門慧乘、慧賾、慧淨、法琳等十九人助譯;並命大臣房玄齡、杜正倫、蕭璟等監護勘定。

太宗在貞觀五年(631年)「敕令開示佛舍利」。這是大唐皇帝第一次將法門寺所藏之佛舍利「示人」。唐《法苑珠林》記載,「既出舍利,通現道俗,無數千人,一時同觀。有一盲人,積年目瞑,努眼直視,忽然明淨。」

貞觀六年(632年),太宗詔請佛家華嚴宗初祖杜順進宮,下殿親迎,賜號「帝心」,以致宮廷上下對杜順禮敬如佛。杜順被後人尊稱為帝心尊者。

太宗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帶去漢傳佛經、佛像,使佛家修煉不光在華夏廣傳,亦在藏地弘揚。

玄奘西行

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西行至天竺取經歸唐後,太宗令其住錫西京弘福寺,一切經費由朝廷供給,並親賜《瑜伽師地論》之序,即《大唐三藏聖教序》,成就玄奘譯經偉業及千秋功名,也奠定自唐至今千百年來佛家修煉在中土經久不息之流傳。

玄奘,俗姓陳,名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世稱「唐三藏」(「三藏」是指佛教之經藏、律藏、論藏;此稱號意謂對佛教典籍之精通,只是一種泛用尊稱,並非玄奘專名)。玄奘生於隋開皇十六年(596年),貞觀三年(629年)開始西行,歷時近十七年,途經千辛萬苦。玄奘回到長安之時,受到朝野上下隆重歡迎。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玄奘去洛陽會見太宗。太宗對他極為讚歎和欣賞,勸他還俗從政,玄奘力辭。於是太宗請他把西行路上所見所聞記下。玄奘在弟子辯機協助下,用一年時間完成了《大唐西域記》,價值不可估量。

第五節 接納西教

西方景教初來,太宗皇帝垂詢教理,知其能「濟物利人」,遂出諭表章,令建波斯寺傳教布道。景教者,本屬基督教之一脈。雖不能見容於本教各派,而於萬里外之中土卻有以立身之所,實因太宗於是非取捨只重「道德」二字,凡能「濟物利人」者,即可為「宜行天下」之道德教化。

貞觀十二年(638年),太宗詔令中於景教之道亦作如此闡發:「道無常名,聖無常體,隨方設教,密濟群生。」可見太宗不拘泥於宗教形式,凡能濟世之上道上德,必演道德文明,必為諸天造化,必當包容且廣而傳之,此器識洪達真可謂包藏宇宙。正是在太宗扶持下,許多其它西方教派得以立足於東方大唐之地,開啟東西方信仰交相輝映之圓融環境。

太宗扶持正教,不計教派。歸正儒學,尊崇道家,扶持佛家,並詔示建景教波斯寺,遂使大唐時期宗教信仰蓬勃興盛,成為中華歷史中最鼎盛時期。但對腐儒、爛道及亂佛之舉絕不姑息遷就,慈悲與威嚴同在,致使正信、正教在中土穩固立足,並福澤四方。太宗如海胸襟,使所有正教有機會在中土大唐結緣,在大唐輝煌歷史中留下隆重一筆,為人類上演光彩奪目之篇章。

第六節 貞觀新禮

太宗為教化子民,親自下詔頒示禮樂。

此外,房玄齡等還奉召修改陪禮,最後完成《貞觀新禮》一百三十八篇,奠定了唐代禮制基礎。

太宗同時禁止民間妄信妖神、邪教,並發《禁非禮祈禱詔》以保證正教流傳及弘揚:「私家不得輒立妖神,妄設淫祀,非禮祈禱,一切禁斷。龜易五兆之外,諸雜佔亦皆禁止。」今人將古人這種文化保護措施視為「封建專制」,殊不知,不如此,中華文化將早已面目皆非,天差地遠,無以保存。

另外,大唐釋奠禮也異於前朝。釋奠禮見於《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天子出征返國,或天子視學,都須行釋奠禮。釋奠是儒學大禮,唐以前釋奠禮中,講經乃限於中華經典。至大唐時,釋奠禮不僅講論經學經典,而且兼及佛、道兩家,儒、釋、道三家辯論經義。

唐太宗書《溫泉銘》唐拓本,法國巴黎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唐太宗書《溫泉銘》唐拓本,法國巴黎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第五章 篳路藍縷 貞觀輝煌

第一節 首創吟源

唐詩,亦在唐太宗提倡和帶動下走向繁榮。太宗武功政績不必贅述,在文藝方面亦有相當興趣和造詣。《全唐詩》小傳稱他「天文秀髮,沉麗高朗,有唐三百年風雅之盛,帝實有以啟之焉。」《唐音癸籤》云:「太宗文武間出,首辟吟源。」二者對太宗在唐詩興盛史上地位和作用皆予充份肯定。然論者往往關注其地位及文學思想之重要影響,對其詩歌本身則注意不夠。

太宗雖然詩、文都很有成就,但他卻不重文名,他一直禁止編自己詩文集,所以後人對其詩文水平了解較少。清朝人後來將其詩文編入《全唐詩》和《全唐文》,共計文七卷、賦五篇、詩一卷六十九首。太宗曾經說:「朕之辭令,如果對百姓有益,歷史總會記住,便可流芳百世了。如果沒甚麼好處,編成集子又有何用?!梁武帝、陳後主(即滅於隋之南陳最後一個皇帝陳叔寶)、隋煬帝都有文集傳於世,那也沒能挽救其滅亡之厄運!做人主最怕沒有德政,要那些文章對社稷有何用!」其明智言論充滿真知灼見。

太宗組詩《帝京篇十首》,《全唐詩》開篇之作,從居處、讀書、閱武、聽樂、遊苑、泛舟、宴飲、賞舞等各個方面描述帝王生活,表明自己雖悅賞其樂,但「豈必汾河曲,方為歡宴所」(之六)、「得志重寸陰,忘懷輕尺璧」(之八),始終頭腦清醒,並未耽溺其中。最終更有「人道惡高危,虛心戒盈盪。奉天竭誠敬,臨民思惠養。納善察忠諫,明科慎刑賞。六五誠難繼,四三非易仰。廣待淳化敷,方嗣雲亭響」(之十)之施政思想,完成詩序所言「述《帝京篇》以明雅志」之目的。另有〈飲馬長城窟行〉、〈執契靜三邊〉二詩。

歷代文人學者研究唐詩時,都忽視了太宗所寫詩文;其實,太宗詩不僅意境雋永,其藝術成就也是相當之高,並且對唐朝中、後期文人詩作影響巨大。

第二節 墨海椽筆

太宗不但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帝王,在中國書法史上,也取得非凡成就。太宗從小就受翰墨薰陶,雖然半生戎馬倥傯,但只要有機會就會揮毫作書。他尤愛王羲之書法,謂之「盡善盡美」,曾下詔重金徵求羲之遺墨,並自撰《王羲之傳》。太宗書法深得王羲之神髓,筆劃爽利,激越跌宕而又渾然天成。其所書《晉祠銘》不僅開行書於碑先河,而且也是難得之書法名碑。

太宗真、行、草、隸、飛白書,無所不能。「飛白」是一種頗難掌握的筆墨技巧,太宗飛白書尤為時人所重,大臣爭得。其書法作品,流暢奔放,用筆豐滿圓潤,內力雄健。宋朱長文《續書斷》捲上,列其書法為「妙品」,論曰:「翰墨所揮,遒勁妍逸,鸞飛鳳翔,虯龍騰躍,妙之最也。」但為其文治武功所掩,後人甚少注意。

作為集大權於一身之帝王,太宗對中國書法遺產進行大規模系統蒐集、整理和總結,曾收「古今工書鍾(繇)、王(羲之)等真蹟,得一千五百一十卷」。以書入教,唐代學校教育六個種類,書法是第五門類。科舉取士,考四門功課,書法為第三門,楷書遒美,方為及格,否則,不能為官。

太宗對王羲之情有獨鍾。太宗下令高價求購王羲之作品,包括楷書、行書、草書。其中,《蘭亭帖》,太宗不僅自己銳意臨摹,還令太子諸王摩學。在他教育、影響和推動下,高宗、睿宗、玄宗、肅宗、宣宗、諸王子孫,無不學書、愛書,影響及於大臣,及於民間。(未完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