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畫或電視、電影中演的古代宮廷戲劇,我們看到皇帝戴的王冠中,有一種是平板且前後有串串的垂珠,隨皇帝的頭擺動而搖晃著,那頂就是冕冠。那麼,為甚麼古代皇帝的冕冠上前後要有垂珠呢?
古人對於服飾有一定的規定,並不是憑空隨意制定。如《續漢書・輿服志》上載︰「⋯⋯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以五采章施於五色作服。」所以古人是仰觀天象,俯觀地之法,尊崇天地德澤,效法大自然的華美紋飾,才制訂服章規制,並區分爵祿位階、尊卑貴賤。
漢服分為禮服和常服,其中冕服是帝王和百官最為隆重正式的禮服,通常在祭祀時穿著。冕服包括冕冠、冕服、鞋子。冕冠,簡稱為冕,是指古代大夫以上的王侯所戴的禮帽。如《說文》記載︰「冕,大夫以上冠也。」
冕冠是由冕版、冕旒、笄、延、武、充耳等組成,這些物件都含有深意。冕冠的頂部覆蓋一長形木板,稱為冕版。冕版又稱為「延」,用細緻的布帛包裹,板形前圓後方、前低後高。前圓後方象徵天圓地方,有天子是奉上天旨意來治理天下之意;而前低後高,呈前俯之狀,象徵皇帝有謙恭的美德,能傾聽民意,關懷天下百姓,這也是「冕」字的本意。冕版的中間橫著一條紅帶,代表天河,稱為天河帶。
冕版的前後各有垂珠,稱為冕旒。又《禮記・玉藻》上載︰「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孔穎達・疏:「天子玉藻者,藻,謂雜采之絲繩,以貫於玉,以玉飾藻,故云玉藻也。」意思是說,「藻」是由五彩絲線編織而成,藻上穿以數顆珠玉,一串珠玉即為一旒,所以旒又稱為「玉藻」。天子的冕冠有十二旒,諸侯以下依官職等級遞減。如《字彙・冂部》上載:「古者諸侯、大夫皆有冕,但以旒之多寡別耳。」據戰國時趙國史書《世本》記載:「黃帝作冕旒,垂旒,目不邪視也。」因冕旒會在皇帝的眼前腦後來回晃動,也會遮蔽視線,故有告誡皇帝目光不邪視不該看的事物,品行要端正,遵守禮制,並且要有威嚴之意。
冕冠的帽身(圓筒狀)兩側各有一個小孔,稱為「紐」。戴上冕冠後,要用玉笄(簪子)從紐的一側進入,穿過冕冠內的髮髻再從另一側紐出來,如此冕冠便固定在頭上不易鬆脫。帽身的底部有帽圈,稱為「武」。
另外,在冕冠的兩側各垂一條懸繫玉瑱的綵線,稱「紞」。紞上的玉瑱,正好垂在耳旁,是用來塞耳的玉器。如《說文解字》載︰「瑱,以玉充耳也。」又《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以幣錦二兩,縛一如瑱。」杜預・注:「瑱,充耳。」孔穎達・正義:「禮以一絛五采橫冕上,兩頭下垂,繫黃綿,綿下又縣玉為瑱以塞耳。」所以瑱又稱為「充耳」。天子的充耳為玉,諸侯則為石。充耳只是懸掛在兩耳邊,不是直接塞進耳內,目地是提醒皇帝身居宮中耳不聰,不可妄聽,勿信讒言。◇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