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3歲半的小妹妹很喜歡說話,有時還會學大人的口氣來表達,但是從她開始學說話時,大人經常聽不懂她在說甚麼,會把「小」朋友說成「角」朋友。另一位4歲的張小弟則是把「兔」子說成「物」子,母親多次嘗試糾正孩子,但總是不成功。還有一位5歲的陳小弟,則是講話時常把阿「公」說成阿「東」,經常無法被聽懂而被要求再講一次,孩子也很挫折;父母開始擔心上學後他會被嘲笑,影響到自信和人際關係,而猶豫不敢讓孩子上幼稚園。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語言治療師李家汎表示,兒童的語音發展有其一定的歷程,多數的孩子在4歲左右就可以發展出大部份的語音,唯發音方式複雜的捲舌音,以及發音位置相對困難的唇齒音與複韻母等一般會稍晚發展,大約是在4~6歲才發展出來,而在6歲左右所有的語音均會發展完成。從上述的3個案例來說,3歲半的小妹妹仍處於語音發展的階段,但張小弟和陳小弟就明顯地與同齡兒童有些落差。

2個問題排除生理因素

發音不清在臨床上稱為「構音異常」,這是學齡前孩子的常見的錯誤,通常會在孩子發音與同儕有所差異時被注意到。李家汎說,當家長觀察到孩子出現異常的發音表現,需要排除生理因素對孩子發音的影響,首先請確認以下2個問題。

①聽力問題

如耳垢堵塞、中耳炎,甚至是聽力損失等都是常見的兒童聽力問題,透過耳鼻喉科門診與聽力檢查可排除此問題。

②發音器官構造問題

有些孩子的唇、舌、上顎等構造出現缺損,或是神經肌肉控制不佳而導致發音不清晰,需要透過醫生門診檢查;但舌繫帶是否太緊,通常不是影響孩子發音的主因。

如果排除上述兩個因素後,當孩子成長到了4歲,其清晰度仍明顯不佳時,可以尋求語言治療師的協助。

4種主要的 構音錯誤類型

李家汎提出,透過詳細的語言與構音評估,語言治療師會分析孩子的錯誤類型,做出合理的臨床推論與設計治療計劃。臨床上有4種主要的構音錯誤類型分別為:

⑴替代性

以錯誤音代替正確語音,例如:阿「公」說成阿「東」,就是所謂的「替代性」錯誤。

⑵省略音

省略聲母,例如:「草」說成「ㄠ」,則是屬於「省略音」表現。

⑶歪曲音

把語音唸得模糊,但未能用其它音替代的「歪曲音」。

⑷贅加音

多增加語音到現有語音的「贅加音」。

配合語言治療 與居家練習

李家汎補充說,語言治療師會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與錯誤類型,運用不同的引導方式,並透過示範正確的發音方法或發音位置來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語音。不過,建立正確的發音就像是養成一個新的習慣,為了協助孩子建立正確的發音,除了接受語言治療,家長更需要和語言治療師合作,確實在生活中落實居家練習,孩子的進步才會比較快,效果也比較能穩定持續。◇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