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50歲的黃姓婦人,時常在吃完東西後,身上就出現大片蕁麻疹,不僅奇癢無比,臉也腫起來,進行過敏原抽血檢查完全正常,也陸續就診多次,服用類固醇仍不見好轉。由於不確定是甚麼食物所引起,她漸漸變得不敢吃東西,特別是蔬菜與水果,幾個月下來導致營養不良,嚴重到全身無力,甚至站不起來。後來經朋友建議看風濕免疫科,在接受醫生的建議之下,採取簡易飲食,選擇低水楊酸的蔬果,並且調整用藥,3個月後症狀已明顯改善。 蕁麻疹的症狀

台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醫生吳政翰說,根據臨床統計顯示,蕁麻疹的發生率約為20%,好發於30~50歲的女性,症狀包括皮膚紅、腫、癢和膨疹,嚴重者會出現血管性水腫,造成眼睛、嘴唇腫脹,甚至發生在喉嚨而妨礙呼吸,若未儘快就醫可能會危及生命。由於目前尚無根治的方法,主要以抗組織胺與類固醇來治療,但長期或大量使用可能造成體重上升、胃痛、長不高或骨質疏鬆等副作用。

調整飲食可改善症狀

吳政翰表示,像黃姓婦人這樣不敢吃東西所導致的肌肉無力,主因是身體的鉀離子不平衡,因為蔬果裏含有維他命C、纖維質、鉀離子等人體必需的養份,若蔬果吃太少,就會產生一些身體上的問題。此外,蔬果中的水楊酸會使蕁麻疹的病情加重,所以每個人能承受的每日攝取量不一樣,而黃姓婦人對水楊酸非常敏感,很難挑選到適合她吃的蔬果,因此建議她多喝低水楊酸的檸檬汁來補充維他命C與電解質,並且盡量選擇含水楊酸較少的蔬果來食用。

吳政翰補充說,經由國外研究證實,有1/3的慢性蕁麻疹發生與食品中的人工添加物、堅果類以及部份新鮮蔬果有關,這些患者經常驗不出食物過敏原,但是經過調整飲食後,症狀即可獲得明顯改善,甚至不再發作。

飲食建議與叮嚀

吳政翰提出,低水楊酸的飲食是蕁麻疹的國際治療準則,但東方國家與西方國家的飲食習慣與蔬果種類不太相同,國外的飲食建議在亞洲患者不完全適用。為此,將亞洲幾種常見蔬果的水楊酸含量多寡做一比較,詳如表(一),可作為蕁麻疹患者的飲食參考。另外也要提醒患者,豆製品、過度辛辣的食物、咖啡、茶等食品,含有較多的水楊酸,而且水楊酸的效應具有累加性,在食用上也要特別注意。◇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