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網路圖片
早在1989年,由北京赴紐約大學留學僅兩年的賈石璉放棄正在攻讀的博士學位,追隨著自己的「創業夢」,從東部驅車橫穿美國,奔赴心中「工程師的天堂」——矽谷。在矽谷浸淫了20多年,他從技術研發人員做起、再創業,最後成為風險投資者,是近年來矽谷成功的華人企業家兼創投家之一。
從研發、創業到風險投資
「矽谷對我的成功非常重要,如果一直在美國東部呆下去,我肯定不會有今天。」賈石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當年他有很多朋友選擇一直留在美國東部,至今仍然是打工仔。
賈石璉20多年來的人生經歷,堪稱是科技人才在矽谷學習成長、善用機遇、施展才幹的縮影。
分別在北京交通大學、紐約大學取得電腦工程碩士學位的賈石璉,來矽谷後首先利用所學電腦專業,在一家小公司工作。3年後,他覺得專業面太窄,轉至太陽微電子公司工作。隨後又因該公司不夠前沿,進入當時矽谷最熱門的硅圖公司,與此同時,他創立了一家自己的小公司,並完成了MBA。
1996年,看到互聯網技術的興起和難得的機遇,已積累多年技術經驗的賈石璉與其他兩位工程師聯合創立Intenvoven軟件公司,賈石璉擔任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技術總裁。該公司在不到3年內成功上市,市值一度高達70億美元。2004年,他再次創業,與他人合作創立了為各類網站提供「推薦引擎」的Baynote公司並擔任首席執行總裁,該公司目前市值超過1億美元。
賈石璉如今仍擔任Baynote公司執行董事長,但將相當多的精力放在風險投資上。他於2010年加入金沙江創投並出任公司合夥人,同時以「天使投資者」(對初創企業進行早期直接投資的人或機構)的身份在過去一年中個人參與大約20家公司的投資。此外,他還在「孵化」著另一家自己的小公司。
矽谷的凝聚力
賈石璉表示,早在中國讀書時就聽說過矽谷,感覺是「工程師的天堂」,一直對矽谷非常憧憬。當初毅然來矽谷時其實並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但置身矽谷之後發現這裏的環境和機會比自己預想得更好,不少與他一樣懷揣創業夢想的人亦有同感。
他告訴記者,矽谷的科技人才中本地人不多,80%以上都是非本地人口。矽谷之所以對人才有很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此地獨特的創新文化,是天時、地利、人和綜合作用的結果。
賈石璉結合自身體會說,當年在美國東部他也曾從事高清電視、視頻壓縮等前沿技術研發,並對東部的IBM和貝爾實驗室等著名企業有所了解,但感覺這些公司過於嚴謹的風格對於年輕工程師不是很有吸引力。
而矽谷所在的西部地區受嬉皮士文化等影響較深,文化氛圍寬鬆,創新和創業的大環境獨具一格。賈石璉以在矽谷發展起來的的半導體行業舉例,當年半導體業鼻祖——仙童公司因為在美國東部業務不振,偶然轉到矽谷地區後得到大發展,隨後催生出英特爾、AMD等其它芯片巨頭。該公司西遷之後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美國東西部的文化差異,而美國西部自由隨意的文化氛圍其實在高技術產業興起前就已經存在。
繼半導體之後,個人電腦、軟件、互聯網直到目前的社交媒體等幾乎所有主要的技術潮流和趨勢,都被矽谷企業把握並引領,多年的積累使得矽谷佔盡「天時」。
賈石璉分析,就「地利」而言,矽谷地區的氛圍和自然環境等也一直為人稱道。他說,因業務關係他經常往返北京和矽谷,感覺北京雖然是中國高新技術研發中心,但對於創新和創業來說目前仍有「浮躁」之氣,「讓人難以安下心來」。相比之下,矽谷的氛圍似乎更適合潛心長期從事研發等工作。
矽谷在「天時」和「地利」方面的得天獨厚之處,對人才構成天然吸引力。蜂擁而來的精英們也進一步優化了矽谷的創新環境。
「鼓勵創新」也「鼓勵失敗」
賈石璉認為,矽谷的整體環境確實吸引人,但並不是由政府機構闢出個地方,創造出這麼一個環境。「美國是一個文化驅導型的社會,矽谷的文化是鼓勵創新、鼓勵逆反,甚至鼓勵失敗。」
他認為,矽谷的文化鼓勵人才流動,這也是矽谷作為一個整體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與此不同的是,在類似IBM這樣的美國東部老牌公司中,科技人才通常要挨年頭、排資論輩才能出頭,不少人因此根本不想換工作。在矽谷,技術人才在一家公司做幾年後轉工相當普遍,在不同公司工作的經驗在矽谷求職時會被認為是有創新性的體現。人員流動對於技術創新會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對於科技人才創新和創業來說,矽谷提供了極其完備的生態鏈。賈石璉介紹說,在矽谷創辦公司非常方便,由於人才資源豐富,尋找技術人員、合作夥伴相當便捷,也很容易掌握技術潮流和獲取創業經驗,「該做甚麼,不該做甚麼能夠很快知道,了解甚麼是新潮、甚麼已落伍也很容易。」
不僅如此,矽谷的風險投資、法律和金融等相關配套服務非常健全,科技人才可以全身心專注於發明創造或者創業本身。
賈石璉認為,與其它地區相比,經過矽谷歷練的科技人員對創業的本質通常有更深刻的把握。創業其實並不神秘,只要掌握了過程,基本上做甚麼都可以成功。而科技人才由從事研發到自己創業、再到向創投角色過渡,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與是否位於矽谷並無必然關係。
他結合自己的經歷說,不少人在創立了3、5家公司之後,通常就不想再繼續創業了,而是自然地走上風險投資之路。與純粹的投資者相比,他們的優勢在於知道創業的秘訣,從技術、市場等角度對早期科技類企業前景的鑒別力更強,投資命中率往往也更高。◇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