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從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立統一政權開始,到實施所謂「焚書」之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八年間,從六國宮廷和民間蒐集大量古典文獻。同時徵聘七十多位學者,授以博士之官。召集兩千餘學生於博士官之下,命為諸生。對古典文化清理甄別,去偽存真,保護正統文化。
秦始皇說:「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秦始皇對諸位博士優禮備加,「尊賜之甚厚」( 《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在咸陽宮一次宴會上,博士淳於越提出廢郡縣,立分封,認為「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這是讓始皇回復六國之古,藉古諷今,詆毀秦始皇新政。
始皇命群臣議論,丞相李斯謬其說,絀其詞,上書皇帝曰:「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 」(《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接受這一建議。
從李斯上書可知,當時秦國所有書籍,包括明令燒燬者,在朝廷中都留有完整備份。宋代朱熹也云:「秦焚書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舊留得。」如說「非秦記及博士所掌者,盡焚之」,則六經之類,他依舊留得,但天下人無有。若想查詢、研學,政府及博士手中都留有完整檔存。
所焚之書包括兩部份:統一前列國史記,及百姓私藏《詩》、《書》與百家語。至於秦國史書、博士官珍藏圖書與百姓家藏醫藥、卜筮、種樹等技藝之書,則不在此列。所禁書籍都務必在三十天以內上交處所官府焚燬。為此還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如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和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等。
中華舞台乃一朝天子,一朝文化,一朝眾生。秦始皇建立大秦皇朝,改天換地,必然帶來全新文化。
而「諸子百家」中之莠垢被一些別有用心之方士、術士及六國貴族故臣等用作復辟六國,擾亂新政,干擾人正念之工具。秦始皇焚掉諸子百家莠垢,保護了正統文化。
秦始皇焚書後一年,又發生後世所謂之「坑儒」。這兩事件,看似不同,卻有聯繫,依然要歸結到當時一些所謂「儒生」。這幫「術士、方士 、腐儒」並非僅宣傳某種思想,他們所作所為是權力訴求,為恢復其舊國勢力。當他們「入則心非,出則巷議」時,並未遭到坑殺。可見秦始皇當時只是禁止其言論,而未採取行動。直到這些術士、方士及腐儒們被證實以方術行騙,並詆毀新政,才惹得始皇大怒,將那四百六十七個「術士、方士及腐儒」坑在咸陽。
事件由兩個方士畏罪逃亡引起。秦始皇不僅自己修煉、養生,對方術和方術之士也十分尊重,常和他們一起討論神仙、真人、長生修煉之理。一些方士、術士,如侯生、盧生之徒,打著為秦始皇採藥煉丹,尋覓仙方為名,揮霍錢財,屢次行騙。秦法規定:「不得兼方,不驗,輒死。」侯生、盧生見騙術敗露,密謀逃亡。逃亡之前,《史記》中記載,侯生、盧生非議始皇,諸如:「始皇為人……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上樂以刑殺為威」,詆毀、謾罵秦始皇。
始皇知道後大怒:「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史記·秦始皇本紀》)
修煉歸真乃人生目的,以方術騙人,使人對修煉回天失去信心,是對人之最惡毒、最根本傷害,天理不容。秦始皇嚴厲懲罰以方術騙人行詐之術士、腐儒,「以懲後」,是為了警戒世人,亦是在保護人之根本。
此一事件,後世往往和「焚書」並列,合稱為「焚書坑儒」。究其原委,「坑儒」,就是對騙人、騙財、擾亂新政等術士、方士及腐儒之一次清除。漢代王充對「坑儒」有如下看法:「坑儒士,起自諸生為妖言」。
評語曰:秦始皇「焚書坑儒」清理了百家紛擾造成之思想文化莠垢,清理了一批騙人行詐之術士、腐儒,讓正統文化得以流傳於後世而綿延不絕,大功不可沒也!
神創造了人類,也讓神下世講道、傳法、度人,傳給人類各種文化,如軍事、兵法、音樂、醫學、藝術,及各種技術、工藝等等,也安排了如何保護這些文化。非只秦始皇果斷清理污垢,後世明君、賢王也都如此。這是歷史之必然。
十二、完成使命,退出舞台
統一天下,為人間正道掃除屏障、奠定千秋大業,秦始皇完成本朝使命,至此已屆圓滿退出歷史舞台之時。中華神傳文化等著翻開新篇章,確立外儒內道之正統地位,一代新天國眾生正等待來神州大地結緣,演繹新一朝文化。
民間早有預言說:「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仙逝於三十八年七月(公元前209年)第五次東巡途中。三年後,秦朝結束。而後,風雲又起,戰火再燃,楚漢相爭,群雄並立,下一台歷史大戲以中華兵聖韓信迎戰一向英勇無敵之西楚霸王項羽而掀開帷幕。
秦始皇以風捲殘雲之勢,結束春秋戰國五百年爭戰,一統中國。這一段歷史表面錯綜複雜,紛紜無序,其實都是神之有序安排。
神也利用這段歷史教導世人如何主持正義、敬天尊道、處理紛爭,並告訴人們:「天意不可違!」天下統一是天意,試圖阻止、破壞神安排者,必敗、必受罰。修身歸真是神給人之文化和希望,試圖毀壞此一希望者,必受罰。
評語曰:秦始皇順天時、應地利、符人和,治百亂於一瞬,為華夏千古保正道、固良基,是雄才大略、胸襟非凡之千古一帝,其仁慈寬容、待人以誠,遠超一般帝王。
秦始皇滅六國、改體制、築宮陵、建長城、修水道,雖然合天意、利文化、福萬代,卻不免觸動很多世人之利益。自然會有人因亡國之恨,或因私利之怨,而利用一切藉口歪曲事實,甚至編造故事、寫書詆毀、污衊、咒罵他。後世有些人,或因不明真相,或須藉古諷今,往往又會重複那些歪曲、誹謗之詞。久之,「秦始皇」在有些後人眼裏遂成「暴君」之代名詞,「焚書坑儒」亦成了「毀壞歷史、文化」之代名詞。實非真史實也。
結語 千古一帝 萬世豐碑
世人看歷史,往往忽視歷史是由創世主及不同層次神所安排,並非人類所創造這一根本事實。成敗興衰,皆有因緣!
秦始皇應運而生,一統天下,帶來一天朝眾生與神州結緣,並為人間正道弘傳清理環境、奠定基礎。
秦始皇治百亂於一瞬,結束幾百年之戰亂,「兵征天下,王者治國」,立大秦之一統江山,創神州第一「皇權」。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並未馬放南山、兵器入庫,而是繼續南征北討。融百越、開疆土、阻匈奴、建長城,保護、光大中華神傳文化;廢分封、置郡縣,築百世皇朝之基石;行同倫、書同文,修千年文化之體制。以史為師,以法為教,整治民風,教化眾生;封禪敬天;身體力行,弘揚修煉。焚諸子百家之莠垢、坑騙人欺世之術士;將春秋戰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之山河收拾得整整齊齊。
評語曰:秦始皇雄才大略,在歷史上創下了無數第一,樹下無數豐碑。 「千古一帝」稱號,當之無愧。
仁也罷,暴也罷,始皇帝風捲殘雲掃六合,震古爍今。成也罷,敗也罷,始皇帝入海求仙尋長生,流傳古今。自古多少事,盡在安排中!(全文完)◇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