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首次從疆域上實現了中國歷史上中原南北疆土大統一。 秦之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今越南中部),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史記•秦始皇本紀》)比西周時疆域至少超過五倍,奠定中國現代版圖基礎。並將中華文化擴大至更多種族及區域。 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春秋戰國時期,其間五百四十九年,諸候混戰無休無止,百姓為躲避戰爭,流離失所無家可歸,農業受到極大破壞,大量田地荒蕪。在中原各國相互征戰,無暇北顧之時,匈奴乘機南侵,攻掠秦、趙、燕三國北方邊地,南下騷擾周邊地區人民,給華夏子民生產和生活帶來重重災難。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命將軍蒙恬率士卒三十萬北逐匈奴,收復河南(今內蒙古伊克昭盟),置三十四縣。又北渡黃河,據陰山,連接舊時秦、趙、燕長城為一體,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鴨綠江,延袤萬里,以北防匈奴,這就是著名之萬里長城。

在消除匈奴威脅之後,秦始皇又立即調轉矛頭,決心降服並大力開發越族地區,他遷移近五十萬人口到越族地區與越人雜居,將中華文化傳至周邊地區及人民。

秦始皇在位時,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範圍擴大一倍。秦始皇「設置郡縣」,對征服後土地注重管理和制度建設,因此使統一土地統治穩固。後人認為,「功莫大過秦皇漢武」,意指秦始皇在功績方面,和漢武帝一樣,歷史上功高無量。

二、皇帝為首,三公九卿

設皇帝為國家元首——秦始皇廢「王」號,稱「皇帝」,是開創歷史之大事。古時只有三皇、五帝,卻從無皇帝之稱。皇帝已非舊制本族「大宗」,而是至高無上國君。與之相應,皇后已非舊制國王眾妻之正,而是執掌六宮、母儀天下之女主。皇太子已非舊制本族之「宗子」,而是儲君,法定皇位繼承人。皇帝尚在君、王之上,君、王則由皇帝任免。皇權神授, 在人間至高無上。秦始皇上承先秦兩千數百年之結局,下啟後世兩千數百年之先運,成為本次人類中華史上第一位皇帝。

《史記秦始皇本紀》曰:秦王初併天下,令丞相、御史曰:「異日韓王納地效璽,請為藩臣,已而倍(背)約,與趙、魏合縱畔秦,故興兵誅之,虜其王。寡人以為善,庶幾息兵革。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子。已而倍(背)盟,反我太原,故興兵誅之,得其王。趙公子嘉乃自立為代王,故舉兵擊滅之。魏王始約服入秦,已而與韓、趙謀襲秦,秦兵吏誅,遂破之。荊王獻青陽以西,已而畔約,擊我南郡,故發兵誅,得其王,遂定其荊地。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軻為賊,兵吏誅,滅其國。齊王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為亂,兵吏誅,虜其王,平齊地。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

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制曰:「可。」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制曰:「朕聞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諡。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諡法。朕為始皇帝。」

秦始皇是華夏本次文明第一位皇帝,即名符其實「始皇帝」。秦始皇設丞相、三公、九卿,負責朝廷各部門工作。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負責,一切聽命於皇帝。丞相、御史、廷尉分管國家政務、監察、司法,分工明確,互不干擾,當今西方三權分立體制與此十分相似。另又廢除世卿世祿制,自中央至地方之官員均由皇帝任免,無權世襲。雖然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眾生,一朝文化,朝朝眾生皆來自不同天國,但秦始皇所建皇權體制卻一直被歷朝歷代所繼承,直到清朝結束,共沿襲二千多年。全世界只有中國有皇帝;君、王亦皆由皇帝分封。

三、地方行政,郡縣制度

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度,設立中央直接管理下之郡、縣、鄉、亭、里等多級行政基層結構;該管理結構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到現在還在延續。

地方行政郡縣制——秦始皇初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增至四十郡,郡直屬中央,置守、尉、監三長,分掌行政、軍事、監察。郡下設縣,置令(長)、丞、尉三長,分掌行政、文獄、軍事。郡縣主要長官由命官充當,由皇帝任免。

郡縣制是中國歷史重要里程碑。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初併天下……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秦始皇肯定李斯所奏,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

秦始皇建立大秦皇朝,使其後近一千七百年中國在管理制度上先進於西方各國。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都行秦政法」(《後漢書.班彪傳》),兩千年皇權時代之中國,在制度上基本沿襲秦朝制度。

秦始皇這套皇朝體制,是中國古代制度文明典範,是中華民族守護神。兩千餘年以來,疆土保衛,神傳文化進一步豐富,都得益於這一皇朝體制。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第二年,下令將原秦國故地與原六國境內舊道連接起來,並加以擴建為天子巡行天下馳道。馳道中間稱為「御道」,兩側稱「旁道」。馳道寬闊平坦,在上面駕車速度極快。據漢代人記載,在馳道之上半日即可飛馳二百里以上。

秦始皇下令修數條以咸陽為中心之輻射狀馳道。北至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東至成山頭(今山東榮成),南至南海郡(今廣州),西南至滇(今雲南滇池附近),西至隴西郡(今甘肅岷縣) 。馳道寬十—至十五丈,逢山開山,遇河架橋,路面全用石灰加膠土夯成。這些馳道,歷經兩千多年風雨,至今有些路段仍可見當年路面之形,可見其質量之高。

為消除北方游牧民族屢次侵犯之患,秦始皇下令修築長城抵禦外襲,並派遣蒙恬出兵討伐。原來各國之間都有一些長城,但北方長城不完整;統一後他下令把原來各國間長城拆除,再把原來秦、趙、燕三國北邊長城連接起來,以防止北方匈奴南侵。給後世留下一條舉世聞名之萬里長城。

後世某些人,為誣陷秦始皇如何「殘暴」,將春秋時齊國戰將杞梁訛傳為范杞梁,而有孟姜女尋其夫范杞梁哭倒長城傳說。還有些人為其立廟做像,頗費一番功夫。其實孟姜女哭倒長城,並非秦時長城,乃是齊國長城。明代作家馮夢龍在其所著《東周列國志》中於幾百年前便作澄清。齊莊公之大將杞梁戰死於且于門,「其妻孟姜氏奉夫棺,露宿三日,撫棺大慟,涕淚俱盡,繼之以血。齊城忽然崩陷數尺……由哀慟迫切,精誠之所感也。後世傳秦人范杞梁差築長城而死,其妻孟姜女送寒衣至城下,聞夫死痛哭,城為之崩。蓋即齊將杞梁之事,而誤傳之耳。」◇(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