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無法根治的紅斑狼瘡症,或許有治癒曙光。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及其研究團隊,近期針對青蒿素的研究又有新突破,研究發現青蒿中還有其它抗瘧成份,對治療紅斑狼瘡也有明顯效果。屠呦呦曾表示:「這是傳統中醫藥帶給全世界的禮物。」屠呦呦因受中醫古籍啟發成功提取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也將中醫藥推上世界舞台。

大陸官媒報道,屠呦呦團隊成員之一的廖福龍日前透露,屠呦呦及其團隊近期研究發現,青蒿中還存有青蒿素之外的其它抗瘧成份,可能為瘧疾治療提供新的方法。

同時,屠呦呦團隊加強了對青蒿素藥效的研究,發現青蒿素中無抗瘧活性的天然組分能夠增強青蒿素的實驗抗瘧藥效。青蒿內源多組分可以改變青蒿素的體內過程,提高生物利用度。

廖福龍表示,青蒿素的功效不僅僅是治療瘧疾,還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如抗病毒、免疫抑制、抗腫瘤、抗黴菌作用等。

據悉,雙氫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的新藥研發,今年已經取得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臨床研究批准,將為紅斑狼瘡的治療提供新的可能性。

9月1日,大陸某醫藥集團宣稱,擬出資7,000萬元,向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購買屠呦呦教授團隊開發的「雙氫青蒿素片新適應症-紅斑狼瘡研發項目」臨床前研究所取得的相關專利及臨床批件。

陸媒稱,目前紅斑狼瘡暫無根治辦法,如果雙氫青蒿素在臨床療效及安全性上具有優勢,則獲批機會較大,為人類治療免疫性疾病作出新的貢獻。

屠呦呦表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青蒿素正是從這一寶藏中發掘出來的。(fotolia)
屠呦呦表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青蒿素正是從這一寶藏中發掘出來的。(fotolia)

靈感來自中國古方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及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2015年,屠呦呦因青蒿素等抗瘧藥的卓越貢獻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華人。

自1969年開始,屠呦呦教授和她的研究團隊專門探索、研究、尋找治療瘧疾的有效新藥,經過190次實驗失敗之後,苦苦尋覓,終於在晉代古醫籍葛洪《肘後備急方》中查找到這樣一段文字「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才明白了青蒿治瘧疾的有效成份,不耐高溫煎煮,只能用低溫提取。

屠教授靈機一觸,改變了研究思路,終於在191次的實驗中一舉成功,取得對瘧疾病原體100%的抑制效果,才有了日後諾貝爾獎的成就。

2014年12月7日,屠呦呦在瑞典卡羅琳醫學院發表演講時表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青蒿素正是從這一寶藏中發掘出來的。」 

她說:「大自然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資源,醫藥學研究者可以從中開發新藥。中醫藥從神農嚐百草開始,在幾千年的發掘中,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對自然資源的藥用價值已有所整理歸納。通過繼承發揚、發掘提高,醫藥學研究者一定會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從而造福人類。」

對於屠呦呦演講中對中醫藥的肯定,台灣著名中醫師胡乃文表示:「青蒿拿來治療瘧疾,是在古時候大概一千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由此可見,在中國醫藥或者說從中國本土的這些古時候的藥方裏頭去尋找中醫的智慧,或許可以引領現在西醫的發展。」

屠呦呦團隊研究發現青蒿對治療紅斑狼瘡有明顯效果。圖為紅斑狼瘡的常見徵狀。(大紀元資料圖片)
屠呦呦團隊研究發現青蒿對治療紅斑狼瘡有明顯效果。圖為紅斑狼瘡的常見徵狀。(大紀元資料圖片)

港名中醫:中醫古方藏瑰寶

香港名中醫、港大中醫藥學院客座教授吳錦,治療過不少中港名人高官。她曾擔任過前中國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和屠呦呦屬同一機構。對於屠呦呦獲獎以及研究有新的突破,直言感到高興,相信國際上對中醫接受程度會提升,「越來越好」。

被問到青蒿素抗瘧效果時,吳錦說:「青蒿治療瘧疾,有退熱的作用,這是中國幾千年前就有的,從《本草綱目》甚至更早前就有記載。這是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我們應該發揚。」她表示,屠呦呦他們的貢獻,發揚了中醫藥。

中成藥會長冀政府扶持

談到屠呦呦的貢獻,香港中成藥製造商聯合協會理事長、中醫師江志雄表示,對於中藥的發展,是件好事,「幫助中藥的發展,對於傳統醫學的前途,不可限量。」

江志雄認為,中、西醫在治療方面,各有所長。但中醫重視整體治療,在很多方面,如跌打科,均比西醫優勝。比如西醫靠打麻醉藥、打石膏慢慢復位,治療時間長,但由中醫師「落手落腳」親自去治療、復位,康復時間較西醫骨傷科快,而且效果好。

對於香港中醫及中藥的發展,江志雄的看法是,香港沒有中醫院,也沒有政府的支持,對行業發展扶持不足,是用西醫的方法去管中醫,令中藥發展困難重重。雖然政府由2003年起實施註冊制度,將中成藥納入監管。現時只有近五百種中成藥獲准正式註冊,其餘八千多種只獲准以過渡性註冊出售。變成中小藥商,只能自生自滅,沒有配套和支援,也不能納入醫療體系,生存發展舉步維艱。

他希望未來中港政府都能夠切實幫助中醫發展,而不是用錯的方法去管理中醫。

屠呦呦因成功研製出新型抗瘧疾藥物青蒿素獲得2015年諾貝爾獎後,海外中醫學界備受鼓舞,認為有助推動中醫藥國際化。

香港經絡醫學會會長、資深中醫師陳新發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傳統中醫古方存在無數瑰寶。過往西方醫學界只將中醫藥視作另類療法,但近年來,海外漸漸接受了。他相信屠呦呦獲諾獎將進一步提升西方醫學界對中醫藥的興趣和關注,對於中醫藥的發展有很大推動作用。

「有醫德,醫術自然提高」

韓國韓醫學界也因此受到鼓舞。韓媒報道,屠呦呦獲諾貝爾獎是中醫的驕傲。

美國洛杉磯仁愛中醫大學(Alhambra Medical University)教授、執業中醫師、中醫博士李有甫對推廣中醫的看法是,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醫術,尤其是醫德,「一定要有善念,救人的心,才能提高醫術。」

【中醫藥的神奇功效】

中醫藥的作用現在受到越來越多人重視,人們發現中藥的一些神奇功效,西藥難以達到。

服用瀉藥治癒便血

旅居美國、原北京廣安門中醫醫院的中醫師楊超波在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舉了一個長期便血不癒的案例:該院曾讓一位便血久治不癒的患者服用瀉藥(草藥湯劑),瀉肚幾天後,便血止住。醫師指,便血的原因多樣,該病患的便血則是由宿便所致,通過大瀉,清除宿便,便血自然痊癒。可見中醫的辯證施治的特效。

龍葵煮水消除腫瘤

北京的張先生對於中醫頗感興趣,源於他父親得過一場大病。他對大紀元記者提起這段往事說,1970年代,父親脖子上長了一個淋巴瘤。醫生覺得,不管是不是惡性的,鑑於老人家的年齡和經濟條件,都不宜手術切除,故建議其郊外挖一種叫「龍葵」的野生植物,將其煮水喝。龍葵,北京人俗稱「野葡萄」,有消炎化瘀之功效。張先生的父親照此服用了半年,脖子上的腫塊竟然消失了,再未復發。

紅蘿蔔止腹瀉

已移居海外的沈女士也講述了自己的一段經歷:她的孩子4個月大時突然腹瀉不止,西藥束手無策。後來朋友推薦了一位中醫師,「記得當時老中醫只說了一句,回家給孩子煮胡蘿蔔(紅蘿蔔)水喝。」沒想到,只喝了一次孩子便神奇般地康復了。沈女士對此驚訝不已,經查找瞭解到:胡蘿蔔含有果膠,具有吸附水分、腸道致病細菌及毒素的作用,是良好的止瀉制菌食物。這以後,沈女士對中醫和食療非常感興趣。

伏龍肝治腹痛洩瀉、便血

資深媒體人張襦心在《中藥病了?中藥已死?》一文中講述的故事也很有意思:一輩子從事中醫製藥工作的駱老患了結腸炎,「反覆發作,纏綿難癒。為了根治,駱老從醫書中找到一方。該方需要的藥材,有一味頗為獨特:伏龍肝。伏龍肝就是灶心土,可治腹痛洩瀉、便血。駱老托了朋友,終於在湖南農村尋找到了傳統的老灶台。他特意交代:『要挖取灶底中心燒得最紅的那一塊,有多少要多少。』——這東西如今太金貴了,駱老保存了整整一大包,以備後用。為了保證這服藥的品質,駱老親自按古法炮製。果然幾劑而癒。」

中國傳統醫學的歷史源遠流長,從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證據——砭石針的發掘,明證中醫學的起源,至少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中國古醫籍從《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孫思邈《千金方》、《千金翼方》、李時珍《本草綱目》……不計其數,可謂汗牛充棟,充滿了人類智慧的結晶,有待深深地發掘。◇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