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森瓷茶壺,製於約1729~1731年。(Michael Bodycomb, Courtesy of The Frick)
在18世紀之前以及1708年以後,歐洲人對陶瓷的鍾愛都達致狂熱的程度——1708年,德國煉金師伯特格破解了中國瓷器的秘密,歐洲白瓷從此問世。而今,這種熱忱早已平息,在歐美的多數博物館和家族珍寶陳列中,瓷器通常是作為次一級展品置於玻璃展櫃中,為華麗的展品增添一筆俗世之美。
近期,《瓷器不簡單:阿琳‧西歇特作品和阿爾恩霍爾德藏品展》(No Simple Matter: Arlene Shechet and the Arnhold Collection)在紐約弗里克陳列館開展,該展覽旨在通過別有創意的展示,重新點燃我們欣賞陶瓷工藝的熱情。
紐約慈善家亨利‧H‧阿爾恩霍爾德(Henry H. Arnhold)藏有大量瓷器精品,都是由歐洲第一家生產瓷器的工廠——邁森皇家陶瓷廠在1720至1745年間生產的。此番,紐約雕塑家阿琳‧西歇特從阿爾恩霍爾德的藏品中精選130件,連同她自己2012、2013年間在邁森多次駐留期間親手製作的瓷器一起展出。
「蒼鷺」,約翰‧約阿希姆‧昆德勒1732年設計瓷器的仿製品。(Michael Bodycomb, Courtesy of The Frick)
弗里克陳列館的門廊展廳(Portico Gallery)可俯瞰該博物館歷史悠久的第五大道花園,感覺上很像凡爾賽宮鏡廳的縮小版。效仿洛可可風格的明麗、不對稱性和豐富性,西歇特在展覽設計上打破了室內/戶外的分隔:大型作品中,如「樹幹上的鳥、松鼠和鍬形蟲」被放置在玻璃桌上,桌面以下展出的是更精美的小型家用瓷器;另一些則置於博物館枝葉繁茂的花園中。在戶外展品中,「3隻鳥」和「保姆山羊與小孩」是1732年約翰‧約阿希姆‧昆德勒(Johann Joachim Kandler)所設計瓷器的仿製品。
瓷器的展示
對於歐洲人來說,瓷器主要的功能在於展示而非實用——在西歇特看來,瓷器是那個年代的「激進藝術」。富人們會展出成套的瓷器,就像展示繪畫和雕塑一般。
1700年之前,最搶手的瓷器都是從中國進口的。1708年,德國皇家邁森陶瓷廠開始生產瓷器,成為歐洲獨特瓷器美學風格的肇始。開始大量生產後,對陶瓷餐具的需求也有所增加,成套的產品於18世紀20年代問世。
觀眾踏入門廊展廳看到的第一組展品就不無小驚喜,帶給人一種熟悉的溫度。
「茶碟與茶碗」,約1720年由邁森瓷器廠生產,約1745年在廠外裝飾。(Michael Bodycomb, Courtesy of The Frick)
在其它兼具裝飾和實用功能的展品中,有一套名為「茶、咖啡和朱古力」的鍍金茶具。在疊起的茶杯、茶碟中間,茶壺鍍金處的磨損顯示出僕人把持的痕跡,讓觀者不禁猜度他或她是否左撇子,以及他/她可曾享用過壺中的高級飲品。
西歇特告訴大紀元記者,弗里克陳列館或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傳統的18世紀瓷器展是不太可能用這種方式來展出的。「我將杯子疊放、倒掛,還在上面放置其它東西,由此就弱化了珍貴感。我想使它們更接近人類的手,即使無法觸摸,也可以看到它們曾被人觸碰。」
歐洲風格
繼續向前參觀,顯而易見的是,在製造瓷器的秘密被發現十餘年後,邁森廠相繼錄用的歐洲藝術家——如約翰‧約阿希姆‧昆德勒和約翰‧弗里德里希‧埃伯萊因(Johann Friedrich Eberlin)的創造已臻精妙,完全超越了單純仿製中國和日本瓷器造型與圖案的階段,而發展出明確的歐洲風格。
據西歇特介紹,邁森的藝術家不僅技藝嫻熟,創作也積極投入。神聖羅馬帝國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特二世(Friedrich August I der Starke)於1697年至1733年間統治波蘭,熱愛藝術的他不但創建了皇家邁森瓷器廠,也不吝投入資金發展他對所謂「白色黃金」的迷戀。其收藏的亞洲瓷器多得不可理喻——超過2萬件,而其致力的目標就是生產出可媲美中國瓷器的產品。
本次展出的邁森早期瓷器保留了手工製作的感覺以及某種繪畫性——換句話說,不那麼太完美的隨意性,這或許是因為當時的生產尚未規模化,而今的邁森瓷器當然不復如此。
「調味瓶與芥末壺」,邁森瓷器,製於1737至1739年,由約翰‧約阿希姆‧昆德勒設計。(Maggie Nimkin, Courtesy of The Frick)
「調味瓶與芥末壺」這組肖形瓷器,刻畫兩個小丑分別騎著一隻五彩公雞,明顯體現出一種不甚完善的風格。
另一件堆塑花朵的純白色「雙柄蓋碗」光潔如新,沒有使用痕跡。碗蓋內側的一圈鍍金烘托著中心用紫色釉下彩描繪的本地田園風光。這都是體現歐洲瓷器早期風格的典型例子。
雙柄蓋碗,邁森陶瓷廠1735年或1738年製品,由約翰‧約阿希姆‧昆德勒或約翰‧弗里德里希‧埃伯萊因設計。(Michael Bodycomb, Courtesy of The Frick)
西歇特提到,在邁森廠逗留期間,她發現今天的瓷器生產被僵硬地分割成很多環節,每個人都只做其擅長的一樣工作。「他們每人只負責一點點事,可能是畫一種形狀,也有人只畫邁森瓷廠兩劍相交的紋章。我自己完成陶瓷製作全過程的想法讓他們很感興趣。」她說。
「大龍」,阿琳‧西歇特2012 年仿邁森釉裏紅鍍金龍盤。 (Jason Wyche, Courtesy of The Frick)
西歇特製作的精美的釉裏紅鍍金龍盤直接參考了邁森龍盤,也在展覽中和觀眾見面。她笑說:「我向前邁了3步——尺寸大得多,也更加有趣味。」
她的另一件作品——厚厚的「扇貝碗」,則是邁森當年製作「槽紋碗」所用模具的翻版,兩件東西被放在一起展示。
西歇特希望參觀者能抓住看展的機會發現展品的藝術性,無論其製作是出於裝飾還是實用目的。「我希望這其中既有幽默感又有嚴肅性,既有樂趣又有省思的智慧。我也希望觀眾感到驚奇——也許是我最大的希望吧!」西歇特最後說。
《瓷器不簡單:阿琳‧西歇特作品和阿恩霍德藏品展》
Porcelain, No Simple Matter: Arlene Shechet and the Arnhold Collection
‧2016年5月24日至 2017年4月2日
‧紐約弗里克陳列館
‧The Frick Collection 1 East 70th Street New York, NY 10021。◇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