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樓,還是皖南民居、傣族竹樓,傳統民居凝聚著千百年來人們的經驗智慧,是凝固的藝術與文化載體,是在幾乎不需要消耗能源的條件下,根據自然氣候、地理人文,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創造出相對適宜的室內外居住環境,維護著生態平衡和健康持續發展。
粉牆黛瓦
以江南傳統民居為例,「粉牆黛瓦」即雪白的牆壁,青黑的瓦,青磚、坡屋頂、飛檐翹角、觀音兜山脊或馬頭牆,形成樸素淡雅的風格。與小橋流水搭配得當,襯托得花紅柳綠油菜黃,賞心悅目。煙雨朦朧中,一派安詳天真、靈秀婉約,如水墨暈染的山水畫。
粉牆黛瓦,一為最普通的石灰刷成,一為本色,經濟又實用。黑白相間,在江南悶熱高溫中,顯得清爽怡人;在外牆刷白石灰利於反射陽光,也可防潮防蟲。南方雨水多,屋頂材料要求高,在較大坡度的屋頂,黑瓦相扣鋪就,既利於排水又防漏,冬天還能起到一定的保溫作用。
粉牆黛瓦不僅兼具實用美觀的雙重效果,而且還暗合陰陽五行的學說。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五行中金為白色,坐西方位,神獸白虎,有鎮魅避邪之功能。木為青色,坐東方位,神獸青龍,有生發興活之功能。水為黑色,坐北方位,神獸玄武,有潤育涵養之功能。火為紅色,坐南方位,圖騰為朱雀,有蒸騰旺盛之功能。土為黃色,坐中方位,神獸黃麟,有承容萬物之功能。
中國在北半球,太陽總在南方,古人發覺建築當坐北朝南。因木製房屋怕火,所以古人認為黑色的(水)瓦蓋可剋火。風水上,如果四邊外牆都用白色(白虎),可以壓邪避邪。
青磚
青磚是天然黏土燒製後加水冷卻而成,過程很複雜,但青磚在抗氧化、水化和大氣侵蝕等方面明顯優於紅磚。古代對水磨青磚要求非常嚴格,一人每日只能磨三塊,有時一個工匠一輩子只在一家做活。雙面水磨就是先將要砌的青磚按規定尺寸磨平弄齊四邊,每個磚大小一致,對縫如絲。在砌的時候用一種叫蜆殼灰的灰料,混以糯米粉、冰糖,漚釀熟透後幼滑且黏性很好,乾透後幾十年甚至百年堅固不散(可惜有些工藝已失傳)。
明、清時期,蘇州和揚州等地出產的優質青磚被稱為「金磚」,既指磚的質地堅實縝密,扣之鏗然有金屬之聲,也說明其製作不易、價格之高。
青磚中含有微量的硫磺元素可殺菌、平衡裝修中的甲醛等不利人體的化學氣體,保持室內空氣濕度。以上好的木料做樑、以黛瓦為頂、以青磚搭建房身,冬暖夏涼、環保養生、堅實耐久。青磚牆古雅沉穩的色澤質地,與竹椅、紫砂壺、線裝書、丹青茶香,氣韻相通,相得益彰。
明、清時期,磚雕藝術廣泛應用於民居建築,因製作便捷而成為木雕裝飾的主要替代品。在水磨青磚的門罩、門樓和飛檐上,雕出花鳥走獸等吉祥紋飾,精美對稱,生動流暢,磚雕圖案與整體建築十分協調。
馬頭牆
江南民居中,最為突出的是「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式明、清皖南徽派風格,與「靈龍臥脊、木格門窗、朱漆黑瓦」式的宋代江、浙蘇派(蘇州)風格,有的地方是兩種風格的滲透融合。
馬頭牆,是明、清徽派建築、贛派建築的重要特色。馬頭牆牆頭都高出於屋頂,脊檐長短隨著房屋的進深而變化。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牆」。聚族而居、共牆並排的磚木結構,最怕著火燒連片,高高的馬頭牆起到遏制火災蔓延的作用,故而馬頭牆又叫「封火牆」。
馬頭牆的「馬頭」,有鵲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數種,其中金印式或朝笏式,顯出屋主人對「讀書做官」這一理想的追求。徽派民居藏在山中,古樸莊嚴,高牆封閉,庭院深深。輪廓呈階梯狀、高低錯落的馬頭牆,黑白對比,簡約靈動,那種昂首嘶鳴欲奔的活力之美,十分壯觀,也隱喻著整個宗族的興旺發達和外出經商的親人馬到成功之意。
多檐變化的馬頭牆在江南民居中被廣泛採用,馬頭牆的疊數三疊、四疊較常見,多至五疊,俗稱「五嶽朝天」。浙東地區馬頭牆端角翹得很高,南京、揚州一帶的馬頭牆較平緩。大多有鰲魚、天狗、哺雞等屋脊裝飾件,象徵滅火鎮邪、趨吉避兇。
現在純手工做的馬頭牆不多(多數購買機器製作好的),這種獨具魅力的建築手藝正面臨著失傳的危機。
依山傍水 長遠規劃
「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規模。」古人把擇地建房稱為「卜居」,講究從風水的角度來選擇居住的環境、房屋的朝向、形式、佈局,以及前後左右建築的關係,認作是影響家族興衰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元素。《黃帝宅經》曰:「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膚,以草木為毛髮,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如斯,是事嚴雅,乃為上吉。」這段話形象地闡述了民居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關係。
江南村落多「負陰抱陽、背山面水」,與地形環境完美契合,與自然融為一體。總之,選址佈局都遵循天地人合一、陰陽平衡、五行相生相剋這三大基本原則。
徽州位於群山環繞的皖南,依山建屋,傍水結村,聚族而居的徽派建築群規模宏大而排列有序。因山多地少,男人都出外經商,家裏只有老弱婦孺,為安全起見,蓋起像古城堡般的高牆深宅(只在牆上開個瞭望用的小漏窗)。
江、浙一帶的房屋是隨河流走向延伸的線性佈局,自由靈活地沿河兩岸而築。門窗開敞、黑瓦白牆的水鄉民居小巧樸實又溫情脈脈。水網縱橫、泛舟採蓮的魚米之鄉,交通便利,生活滋潤。幽深的小巷、長長的青石板路、撐油紙傘的姑娘、橋上風景、水中倒影……在霏霏細雨中都那麼朦朧秀美。
傳統民居崇尚自然,講究風水,強化血緣兼顧族群,上敬天拜神祭祖,下真正對後輩子孫負責,長遠規劃,注重「天時、地利、人和」協調統一的內在規律和生態節能。
除了住宅和私家園林,還修建了道路、橋樑、書院、祠堂、宗廟、牌坊、風水樓閣等公共設施,借景為虛,造景為實,力圖完善環境並充實文化氛圍。徽州等地千丁之族未嘗散居的民風,這樣強大的凝聚力,也不是偶然的。
明永樂年間,黃山腳下古宏村的汪氏族長請風水先生勘定環境,重新佈局了建築,引水入村,開創了完善的人工水系和頗具特色的「牛」形佈局。為各家各戶提供生活用水,防火灌田,同時也起到調節氣溫和美化環境的作用。500多年來造福著子孫後代。村內還完好保存著大量明清時期的古建築,是徽州民居的典型代表,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待續)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