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

反映二手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牛皮偏軟,最新報128.37,按周微跌0.11%。分區指數除九龍區下跌1.47%外,其餘大致靠穩,港島區、新界東及新界西分別上升1.16%、0.01%及0.47%。其餘領先指全線輕微下跌,大型單位指數、中小型單位指數及大型屋苑指數分別下跌0.13%、0.1%及0.09%。

負擔能力欠缺標準

CCL自從3月初跌穿130水平後一直徘徊,過去9周更出現一周升一周跌的局面,過去4周波幅更少於0.2%,情況罕見,代表買賣拉鋸持續,樓市缺乏明顯方向。港島區上周急跌後本周反彈,但以點數計仍未追上新界東;後者表現連同大型單位指數均跑贏大市,兩者在過去一個月錄得近0.5%升幅。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指整體樓價雖然從高位回落一成,但仍較97年高58%,與市民負擔仍然脫節。按揭供款佔入息比例高企於59%,遠高於過去20年的平均值46%,政府會密切留意樓市情況云云。

若按揭供款比例回到平均值,一個可能性是人均收入急速增長。但觀乎香港經濟及產業結構,此可能性微乎其微。另一是樓價於現水平再下跌25%。未來供應能否令樓價回到這個水平,筆者抱懷疑態度。

到底何為合理的可負擔水平,現時基本上是任由政府解讀。政府應制定更清晰的負擔能力指標,調控進退方有依據。

美國經濟數據時好時壞,市場預期聯儲局可能推遲加息,十年期美國債息急跌至1.7%水平,結果將會令樓市調整期拖長。踏入6月份股市急反彈,沖淡樓市利淡氣氛,加上本月未有大型新盤應市,樓市繼續橫行。

科技可提高執法效率

為了打擊違例泊車,警方事先張揚,在全港將嚴厲執法,不作預先警告而直接發告票。事實上,很多不准停車地帶已張貼違例即發告票不會預先警告的字眼,但長期沒有落實執行,有些車主更揚言「預咗」抄牌,縱使政府加強執法亦難收實效。

數周前在本欄已指出,問題在於執法效率及罰則。抄牌流程停留在60年前的手寫告票,試想想如果交通督導員手拿一電子儀器,行車證上有條碼可讓儀器「嘟一嘟」,馬上便打出告票,又可拍照記錄違例情況,以現今科技完全可行,單是宣傳儀器功能已收阻嚇作用。對長期在同區街道上「打躉」,罰款應採取累進式。善用科技改善執法效率,罰則與違反次數掛勾,雙管齊下,違例泊車便不會如此猖獗。

除此之外,車位供應短缺導致瘋狂炒賣,租金暴漲,間接鼓勵違例泊車。按政府統計數字,全港有近70萬登記車輛,超出政府十多年前泊車位需求研究報告估計。車位是不可能同一時間百分百全部使用,例如駕車上班,日間車輛泊辦公大廈停車場,住所車位便空置。十多年來自由行旅行團及物流發展令重型車輛大增,極可能出現車位類型錯配。各區車位需求亦因時間有變,例如晚飯時間,銅鑼灣區停車場爆滿。車位必須超出車輛數目一定比例才可紓緩違例泊車的情況。

利用三維設計騰出土地

治本必須從規劃著手,增加車位供應。問題是可供發展土地嚴重不足,政府還未找到足夠土地達成十年建屋目標,撥地興建房屋乃當務之急,如何增加泊車位供應?按政府統計,全港道路佔40平方公里,與私人住宅及公營房屋總和的42平方公里相差無幾,但大部份道路屬平面設計,即缺乏上下空間使用構思,若能加入三維設計及適當配套規劃,便可增加土地使用效益。

以各大隧道及青嶼幹線收費廣場為例,所佔面積巨大但並無任何上蓋建築,若能加建數層停車場便可大量增加泊車空間。這些地方已經有交通配套的優勢。在用途上亦不限作泊車,如室內文化康樂設施、物流、儲存倉庫等亦非常適合。類似的例子俯拾即是:高鐵上蓋,西九、鐵路停泊站站上蓋,落馬洲及文錦渡管制站等。很多架空道路設計下層空空如也,是否可增加規劃,如單車徑、行人道、小賣店、小型儲存倉庫、甚至骨灰龕,這些空間不受風雨影響,不佔用土地卻又可分擔部份道路及土地使用,間接減少路面擠塞。

道路吸收太陽熱量極快,造成熱島效應。有些道路即使未能再建可用空間,仍應研究上層是否可增加綠化或其它環保設施,例如太陽能發電、隔音等,為環保出一分力。

香港土地屬珍貴資源。當我們改劃綠化帶,減少休憩空間,甚至打郊野公園土地的主意之前,是否更應檢討現行道路所佔用的空間,在規劃下多做功夫,盡其所用。善用這些空間,就可騰出土地作其它用途,包括建屋。◇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