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統一天下時,曾下詔問手下的大臣,國家應該如何管理?丞相王綰提出,像燕國、齊國、楚國、趙國這樣的地方,離中央政府非常遠,要怎麼樣去控制那些地方呢?他建議秦恢復周朝當年的分封制,分封秦始皇自己家裏的親貴子弟到那個地方去做王。當時廷尉李斯堅決反對王綰提出的分封建議。 李斯說:「當時周武王分封的時候,各國本來都是兄弟關係非常好,但是傳了幾代之後,這個關係就越來越疏遠;到了戰國,互相之間兵戎相見,再也沒有過去那個親屬關係了。如果恢復分封制,就會重啟戰國時期的大亂局面。」所以李斯建議國家的政體,從分封制改為郡縣制。
分封制時,諸侯統治的這個國家,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國家,有自己的兵源、有自己的財政、有自己的人事任免權,所以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邦國。而郡縣制裏邊的郡守或者縣令,不再是這個郡或者縣的主人,而只是負責地方的治理。就像一個公司一樣,他不再是公司的董事長,而是公司的CEO。
郡縣制是國家派遣官吏,到一個郡或者到一個縣,去治理那個地方,郡縣的長官不是靠收稅養活自己,而是靠中央政府發給他的俸祿。秦始皇認為李斯的建議非常好,就把秦國分成三十六個郡,郡下再設縣。
郡縣制其實在東周列國時,已經開始實施了。當時的一些諸侯國,通過戰爭搶奪來的土地,或者通過開墾荒地得到的土地,不想再分給底下的大夫,諸侯就把這種地方置為郡,或者置為縣。在東周時候郡和縣是平級的。邊遠的地方,地廣人稀,土地比較大,人口比較少,這種地方置郡;土地比較小,人口比較稠密的地方置縣。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很多郡過去比較荒涼也隨著人口的增多而繁榮,就把這個郡又劃分成為不同的縣,這樣就變成了郡在縣的上一級。從分封制到郡縣制,也是東周列國一個很大的變化。
東周列國時期,世卿世祿的制度開始瓦解,官僚制度逐漸形成。國家的政治制度也從周代的分封制演變為秦朝開始的中央集權制度。我們看到,秦以後凡是試圖恢復或者部份恢復分封制的,最後都釀成了戰亂,如漢景帝時的吳楚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清朝的三藩之亂等。秦以後的二千多年,中國的政治制度基本上為郡縣制。
春秋時期
詩歌總集《詩經》出現
我們再說一說文學和哲學。春秋和戰國時期,也是中國文學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期。在春秋時,開始出現系統的、孔子總結的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就是《詩經》。《詩經》一共是三百零五首詩,分為「風、小雅、大雅和頌」,它就是民間、宮廷中和在祭祀時唱的歌曲。春秋時期的文學形式,就是詩經。詩經雖然有三百零五首詩,但我們並不知道每一首詩的作者是誰,因為春秋時期是一種莊園經濟,就是在廣袤的農村地區,很多人他們做了這個歌之後,以傳唱的方式來流傳的,大家都在唱,至於歌詞是誰寫的,就沒有傳下來。孔子把當時民間和宮廷中的歌曲,蒐集起來整理成為《詩經》。孔子對《詩經》有一個總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在《詩經》中,雖然有一些關於政治方面,還有一些關於祭祀方面,還有一些關於男女愛情方面的詩,但是這些詩、這些歌唱起來是沒有邪念的。
到了戰國時期就不一樣了,在戰國的時期出現了大量的都市。都市的興起,使很多的士人在都市裏聚集起來。士是最低的一級貴族,他們的錢並不多,但是他們有受教育的權利,所以士人往往擁有一技之長。到了戰國時期,這些擁有一技之長的士人們,開始在列國之間周遊,看在哪個國家能夠得到際遇,所以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一個現象,叫做養士。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齊國的孟嘗君,包括後來的呂不韋等等,都是養士。這些士人,文學方面比較好的叫作文士,武功好的叫作武士,口才好的叫作辯士,給人出謀劃策的叫作謀士。
這些士人流動性很大,能量也非常大,其中有一批人就開始著書立說,然後互相辯論,這就是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在百家爭鳴之前,中國能夠記錄下來的東西,基本上是以詩歌的形式,如《詩經》,包括《周易》、《尚書》等這些古代的典籍,基本上是以詩,或者說是一種很短的散文形式記下來的。但是戰國時期,由於都市的興起、士人們的聚集、百家爭鳴的需要,就使在先秦諸子中,散文變得非常發達。
戰國百家爭鳴
散文發達屈原楚辭開先河
如果我們去讀中國文學史,看到散文的發達,就是從春秋末年,或者是戰國初年的時候開始的,所以我們讀《古文觀止》,我們看到它最開始選的文章,是《左傳》裏邊,然後是《國語》裏邊,然後是《戰國策》裏邊,然後是《史記》裏邊,整個先秦諸子的散文極大影響了後代寫作的方式,包括用詞的方式。
像司馬遷這樣的人,其實是深受了先秦諸子散文的影響。同時由於都市的興起,有一些人的文采,就會被大家認可,並傳播出去,不像過去在春秋的莊園經濟時期,通過像唱歌的方式傳播。戰國時候,人口比較密集,就有了另外一種文學的傳播方式。所以在戰國時期,出現了中國第一個有名有姓的詩人屈原。屈原寫的楚辭,它的文體在文學史上是開了先河。楚辭這種文體和後來的散文,都是先秦諸子把它們變得非常發達。
在哲學方面,先秦諸子留下了非常多的、各種各樣的學說,或者說是哲學思想。中國的哲學史、哲學思想,是按照朝代來劃分的: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和宋明理學。除了佛學是從印度傳來外,其它別的學說中,都可以找到先秦諸子的一些思想的影子。如果我們要去讀《中國哲學簡史》,你會發現它有超過一半的篇幅,談的都是先秦諸子的思想,他們的思想極大地影響了後世的那些哲學家。
所以這段歷史,從軍事方面,它是一個軍事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期;從政治方面,它是從世卿世祿到官僚制的轉變,從分封制到中央集權制的轉變;在文學史上是散文的發達;哲學上是先秦諸子的出現。所以這段歷史,這個五百年的變局,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中一個非常大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變化的時期。
到了漢代以後,儒家的學問成了官方認可的學問。儒家學問為甚麼被官方認可呢?在《中國哲學簡史》上的一種解釋,講中國是農耕文明,就是以農業立國,以農業作為生產發展的基礎。農耕文明不同於古代希臘的商業文明,也不同於匈奴人是遊牧民族。中原地區這種農耕文明,和匈奴那種遊牧民族之間,有一個天然的界線。這個界限就是每年的降水量是否超過400毫米,超過400毫米的地方適合耕種,靠農業來養活這些人口;如果不到400毫米,就發展畜牧業。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今年這地方鬧旱災,別的地方水草豐美,他們就會把全部家當放在車上,搬到水草豐美的地方去放牧,所以蒙古人住在蒙古包裏邊,這樣搬遷方便。但是經常搬遷,教育就比較成問題,文明不容易一代一代傳下去,所以這個匈奴或者別的少數民族,文明程度相對於農耕文明來說比較低下。中國人把他們看作是野蠻人,東面叫作夷、東夷,西面叫作戎,南面叫作蠻,北面叫作狄,不認為他們是華夏民族。(購買《笑談風雲》DVD,請訪問http://shopping.ntdtv.com/)◇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