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

教育局去年12月發表中文科諮詢文件,提及學生掌握繁體字(正體字)後應具備認讀簡化字能力,引起教育界、學界的批評。有小學生家長擔心,過早讓學生學習簡體字會造成混淆,甚至「捨難取易」,不再寫繁體字(正體字)。學者則認為,簡體字無需特別教學,正體字的多樣性具文化內涵,推行簡體字後,連一些姓氏也消失。

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小一至中六)」的諮詢期昨日結束,當中提及「學生在掌握繁體字後,亦應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引起爭議。學民思潮聯同「普教中學生關注組」和「港語學」等成員昨日下午到教育局請願,要求教育局停止要求學校於中國語文科教授簡體字;及抗議將《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去政治化同時改為「洗腦教育」,促請教育局延長諮詢及回應學生訴求。

學民思潮發言人黃子悅要求當局解釋為何推出「識簡政策」,「雖然政府以往的文獻都是有提及簡體字,但今次是首次講明希望小學生和中學生都會在課程當中要學簡體字,我們認為小學生的語文能力仍處於基礎的情況下,如果要他們同時去學繁體字和簡體字,只會令他們混淆那些字,亦都令他們語文的能力變差。」她促請當局在教學方面能保護香港傳統文化。

黃子悅昨日出席港台節目時,擔憂「識簡政策」是教育局有政治意圖,在文化上進行所謂改革。

曾鈺成:草率推行引思想混亂

建制派元老、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昨日也在報章專欄中談及此事,並提出很多質疑。他指,當大家仍對推行「普教中」(用普通話教中文)爭論不休時,此文件一出,教育局又被指要「強迫學生學簡體字」,點起了另一爭論火頭,「認為當局要通過語文教學把香港內地化,提出強烈反對。」

曾經當老師的曾鈺成也表示,假如要把「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作為一項教學目的寫進課程綱要,會造成教學上產生很多不易解決的問題,例如是否容許學生書寫時使用簡體字?如果不容許,怎向學生解釋有些字學識了不准用?如果容許,把「前後」寫成「前后」、「水準」寫成「水准」、「示範」寫成「示范」,「是否都不算錯誤?」

他質疑課程發展議會於起草諮詢文件時,有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如未經深思熟慮,輕率提出,只會引起思想混亂,正如事實已經證明了」。

小學家長:怕遺忘傳統文化

市民林太兒子現就讀小學二年級,她表示,小朋友過早在學校正式學簡體字並不適當,「會非常混淆,中文字寫哪種才是正確?何時用正體,何時用簡體?中文本身就有很多同音字,需要默書幫助記憶;如再加上支離破碎的簡體字。」

同時,她認為人的習慣是「捨難取易」,「隨時『妹仔大過主人婆』,小朋友很容易將正體字和背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慢慢遺忘。『親不見,愛無心』,這不單是文字問題,也是文化上的問題。」她不擔心兒子不認識簡體字,會影響閱讀和日後的競爭力,「將來在街上看到,也可猜到意思,不會影響理解。」

大陸人也喜歡閱讀正體字

林太本身在北京長大,十多歲來港定居和就學。她說,在北京讀書時,高中一位同學是清華大學教授子女,從小到大一直用正體字書寫,學校老師並沒有反對。她表示,國內人其實也會閱讀和使用正體字,「北京有很多店舖名,尤其用毛筆書寫的,很多都用正體字。小時候學書法,都一定用正體字。」她認識的內地人閱讀正體字基本沒有問題,很多大陸朋友也表示,來港看到正體字感覺舒服。

教育局昨重申,絕無計劃提倡簡體字取代繁體字。署理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說,暫時未見有需要延長諮詢期,又說本次諮詢已較平時長。他說在本港教育課程當中,有關中文的內容皆以繁體字為主,強調目前沒有計劃強推簡體字。在被問及會否刪除諮詢文件中要求學生能認讀簡體字的內容,他說有關內容在2002年的課程大綱中已經存在,但有關要求並非課程中的必要部份。

人文科諮詢刪「公義」被指染紅

除了「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諮詢文件,人文科也正在進行諮詢,學民思潮關注人文科有一些偏頗的預設立場,有染紅之嫌。學民思潮發言人黃子悅說:「諮詢文件裏邊出現的『公義』、『法律』或者『自由』等等的字眼,只是出現過一至兩次,甚至它很明目張膽地將一些『公義』這類字眼直接刪去。相反地就加了很多要『深化』《基本法》教育,或者不停要求小學生去理解一國兩制的基本理念等等。」她直指今次諮詢是「變種國教」,要求政府延長諮詢,「清楚交待為甚麼有一份那麼偏頗的諮詢文件。」

這是繼洗腦式「國民教育」之後,梁振英當局試圖在文化教育上赤化香港的又一個舉動。梁振英2012年一上台便即刻推行被喻為洗腦科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掀起一場轟動國際的反國教運動,逾十萬市民上街,最終迫使港府擱置課程指引。政界一直流傳「國民教育」是中共給梁振英的四大任務之一,是中共支持他當選特首的條件(其餘三大任務是「23條立法」、「政制發展」和「整頓香港電台」)。

學者:中共強推簡體字姓氏也不分

香港教育學院文化歷史講座教授鄭吉雄表示,不明白教育局為何突然在此時推出學習簡體字的建議,因為簡體字在港存在已久,一般市民如果熟悉正體字,通常都看得懂簡體字,「對於閱讀者來說,其實簡體字都並不陌生的。所以我覺得似乎沒有必要特別要去教學生認簡體字。」他認為目前最迫切的反而是要學生多「認字」,因為電腦化的時代,很多學生已很少書寫,「寫字才能記得那些筆畫。」

鄭吉雄又說,秦朝時推行「書同文、車同軌」,但中共是第一次用國家行為,來推行簡化的中國字。他認為,正體字和中國文化的聯繫性較強,「因為普遍存在於中國古代的文書當中,所以我們看中國古代傳統的那些文書,那些書本全部都是用繁體字來寫的。」

而正體字的多樣性能夠反映字本身的意義和深度,他以姓氏「蕭」為例,簡體以「肖」代替,「但是『蕭』和『肖』本來古代是兩個姓氏,現在將那個『蕭』簡化為『肖』,就混合了這兩個姓,這兩個姓的人,他就不知道原本是兩個姓。他就變了一個姓,你混合之後,你的姓氏都不見了,這不就很嚴重?」

有學者則稱,中國大陸頂級學術期刊如《中華文史論叢》等刊物,皆是以繁體字印刷。◇

中共簡體字史

1949年10月

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

1950年

蘇聯斯大林指示將協助中國廢除漢字;毛澤東附和稱中國文字改革「要走向世界各國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1956年1月

中共國務院通過《關於公佈〈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簡化字數515個,簡化偏旁54個。

1957年

中共發動「反右運動」,大批曾對漢字簡化提出異議的知識分子遭到迫害,大陸對簡體字的質疑自此被窒息。

1977年12月

公佈「二簡字」方案,收錄853個新簡化字,遭大陸學者反對,認為過份簡化。

1986年6月

中共國務院宣佈廢除「二簡字」,但部份如「咀」、「旦」、「歺」、「肖」字,至今仍以「俗字」的形式在民間流傳。

1986年10月

公佈第三套簡化字,共收2,235個,在中國大陸使用至2013年。

2009年8月

「通用規範漢字表」草案公佈,共收8,300個,整合歷年公佈的各套簡化字。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