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

冬至

又稱為「冬節」、「長至節」和「亞歲」等,是傳統曆法二十四節氣之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

《通緯‧孝經援神契》載:「大雪後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五日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

因為冬至並沒有固定於公曆特定一日, 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

中國古代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又慢慢地回升。《漢書》中說: 「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

【祭天祭祖】

冬至日祭祀,分為兩種情況:一是祭天,二是祭祖。早在周代,冬至就有國家祀典。《周禮.春官》云:「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祇物魅。」
古時先民按照天圓地方原則,冬至圜丘祭天,夏至方澤祭地。《周禮‧春官‧宗伯下》載:冬至日,大司樂要在地上的圜丘(天然圓形的山上)奏樂,演奏六次,則天神降,可以禮神。之所以在「圜丘」上祭祀,是因為「圜 丘」象徵天圓。具體祭天儀式記載最詳的是 《東京夢華錄》。
唐、宋時期,冬至也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
明、清兩代則在北京南郊天壇祭天。清代《帝京歲時紀勝》亦提及:「長至南郊大祀,次日百官進表慶賀,為國大典。」清代皇帝祭天儀式每年都有,祈求天神保祐、國泰民安:期間皇帝必須穿祭服、請牌神,太常寺官奏請行禮,典儀官唱讚「燔柴迎帝神」;更在東南煪柴爐升火,西南方懸望燈,樂隊齊鳴。
除了祭天迎日,冬至節也是古人感懷祖德、祭祀祖先的日子。冬至祭祖之俗,最早出現在東漢的《四民月令》一書中,據該書記載說,是日,民間要向玄冥和祖禰供薦黍羊之物。宋代的《東京夢華錄》也記載說:冬至日,要更易新衣,備辦飲食,祭祀先祖。明、清時代,冬至祭祀更加盛行,嘉靖《江陰縣志》記載:「節朝懸祖考遺像於中堂,設拜奠,其儀並依元旦。」 

【冬至大如年】

古人對冬至日十分重視,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把冬至當作一個較大節日來慶賀。相傳古代周朝曆法新年第一天,正好與冬至相重。因泰伯、仲雍南下建「勾吳」始(周代建制,以十一月為正月(又稱「建子之月」)。秦代沿其制,也以冬至為歲首,故把冬至視為過年。
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
  「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所以這一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要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度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魏、晉、南北朝時,仍稱冬至為亞歲或歲首。《晉書》上就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
吳地沿用周曆,後來才改成通用夏曆,但吳人仍重舊俗,因而把冬至看得比新年還重, 有「肥冬瘦年」之說。

【數九‧獻鞋襪】 

冬至到春分是一年中最寒冷時期,也是由寒變暖轉折開始,自古以來,就有從冬至起數九個九即八十一天的風俗, 謂之 「數九」。
《荊楚歲時記》記載:「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所以,「數九」之俗,意在消磨沉悶而寒冷的冬天,企盼春回大地。因此,歷代沿之,並產生了類似於 《九九詞》、《九九歌》等歌謠。明朝時,還流行過木板年畫《九九消寒圖》。
冬至這天開始「畫九」,就是從這天起,畫一枝素梅,枝上畫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個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數九天」的八十一天,每朵花代表一個「九」,每瓣代表一天,每過一天就用顏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過了一個「九」,九朵染完,就出了「九」,九盡春深。
冬至獻鞋襪於尊長習俗也由來已久,始於曹植〈冬至獻鞋襪表〉,即三國時曹植冬至日向曹操獻鞋襪時所上的表系。其文曰:「伏見舊儀,國家冬至,獻履貢襪,所以迎福踐長,先臣或為之頌。臣既玩其藻,願述朝慶,千載昌期,一陽嘉節,四方交泰,萬匯朝蘇。」(見《古今圖書集成》)。此後,歷朝承之,光緒《荊州府志》記載:「襪之獻姑舅,儀如北地。」 ◇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