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至70年代初,小時過年,現在還有清晰深刻的一種愉悅的感覺。可惜很多細節已遺忘,如今只能在記憶中尋覓,情節如褪了色的跳格舊電影。

平日沒多少好東西吃,沒新衣鞋襪,過年成了吃玩的歡樂大日子。學校假期很多天,年廿幾開始,過了初七「人日」,年初八甚至年初十才上學。香港人很重視承傳中國的傳統大節日。

文|三渼

年近歲晚

農曆十二月十六「做尾禡[1]」,有如現今的年終晚宴,犒賞伙記。此日之後開始忙碌,年廿四謝灶,讓灶君在年尾稟告玉皇大帝時為我們說好話。年廿五起,炸煎堆、角仔、糖環,蒸年糕、蘿蔔糕,全是我至愛。在舖面與廚房之間的二棟,太婆姑婆伯娘母親小孩一起做,小孩搓皮包餡捏角仔,大人開油鑊,廚房大灶開蒸籠,好不熱鬧。最喜歡看大人炸煎堆,落油鑊前吹到拳頭大,在滾油中澎漲到小型足球那麼大,啊!好壯觀,煎堆碌碌,黃金滿屋,不過剎那光輝,撈上來,即蹋扁了!

歲晚很忙碌。「年廿八,洗邋遢」,全家落力大掃除。大人趕在百貨公司「歲晚大減價」期間辦年貨,買小孩新衣鞋襪,買拜年賀年禮物,去街市買做過年食品的材料。牆上貼揮春:大吉大利、萬事如意、心想事成。米缸外貼「常滿」,門楣上貼:出入平安、迎春接福。店舖貼:貨如輪轉、一本萬利、財源廣進。雙扇大木門外貼一對門神,白臉為秦瓊,黑臉為尉遲恭,或一對文官門神。很多人都在家裏貼年畫,年年有餘,或觀音送子、福祿壽三星圖。不過最受歡迎的還是「財神」年畫。在年卅晚,有精伶的孩子逐家逐戶叫:「接財神」,派發自己胡亂寫上財神兩個字的小片紅紙,誰家敢說「不要財神」?個個接,個個給錢,雖是每家一毫幾分,但也可夠那些小孩樂的了。


一對門神,白臉為秦瓊(叔寶),黑臉為尉遲恭(敬德)

過年的高潮,不在年初一,而是在「大年夜」。如果那年十二月有三十日,那麼「年卅晚」即是大年夜,如那年十二月只有二十九日,那麼,「年廿九」便是大年夜。

團年飯是在大年夜吃的,一房至親大小幾十人,大魚大肉,總之是好好餸,多到吃不完。

吃飽團年飯後,搭電車去維多利亞公園行花市,記憶中只是看到向前蠕動人堆中大人的背脊和屁股,抬頭只見花檔的竹棚,好像只能從人群罅隙間看到一點點年花。很渴睡,之後的事,記憶模糊了。只是翌日大年初一,便會見到插好的年花。

年宵花市買好意頭年花,也談一下。

「枝頭」,其中吊鐘和桃花最吃香。喜歡吊鐘,取諧音為「中」,科名得中也;商家則喜桃花,取意「大展鴻圖」。

「盆花」則為牡丹、芍藥、沙柑、四季桔、金橘等。

「散花」為折枝,供插瓶,銀柳、劍蘭、菊花等。

另外,水盆養的漳州水仙、蟹爪水仙是最受歡迎的幽香清雅供設。

祭神上供分幾次。大年夜的晚供、年初一中午的齋供、年初二中午的開年供、初七人日的早供。供桌圍上大紅繡金枱帔,桌面前方放筷子、酒盞茶杯。其後為香案,正中是錫香爐,一對錫四角燭台一邊一個,插著大紅燭;一對錫四角方樽,各一在燭台外側,插上年花。供品是生果和滿盛大碗的魚肉佳餚或齋菜。


印象中的錫四角燭台,形狀如圖中這模樣,而顏色則是啞灰,粗實而古樸。

正月初一

大年初一,一早起來穿好新衣,第一件事奉茶給長輩,恭祝吉祥賀語,接利是。

說到利是,可從紅封外摸到裏面的「餡」,如果是硬的,沒有驚喜;若是軟的,心情澎湃,大有收獲了!

小孩「全年收入」來源於利是。將利是錢逐枚入缸瓦豬仔錢罌,或銀行送的塑膠錢罌,省吃儉用,差不多夠一年的零用呢。若跟媽媽「上了廣州」探親,便會損失慘重,因為「除四舊」不派利是。千叮萬囑在港的親人幫忙保留儲存利是,回港慢慢點數核算。廣州那兒沒有過年,叫「春節」,食物是比平時多一點「配給」,但比起香港,差得太遠了。又凍又為食,好凄涼!


匯豐銀行模型錢罌

年初一,不用掃帚掃地,免得掃走財神。給長輩拜年,互說吉祥話。大人忌諱,如打爛杯碟,說:「落地開花,富貴榮華!」卑向尊、尊向卑、平輩間,有不同的賀語。龍馬精神、心想事成;快高長大、聰明伶俐;恭喜發財、萬事勝意。

年卅晚吃了團年飯,大年初一反而沒有怎麼大吃,因為長輩大都是每月逢初一、十五吃齋的。都是在至親拜年聲中,吃糖果、油器、年糕。現在最懷念的是元隆糕,是用糯米粉黃糖加水用力搓、大灶蒸八小時的年糕,蒸熟後可保留長時間。親朋來拜年,年糕切片沾上雞蛋液煎香軟來吃。過年後可以將韌實的年糕切片,拿在手裏小口咬慢慢嚼,其味無窮。

拜年時,首先遞上「全盒」。打開圓形「全盒」,只見正中心圓格是紅瓜子,瓜子上面放一對帶枝葉的大桔,繞圈的格格內有糖蓮子、糖蓮藕、糖金橘、糖馬蹄、糖冬瓜、糖椰條等等,皆各有寓意。後來西化換上瑞士糖和各種糖果。本地特產有發達糖,仿瑞士糖軟韌好嚼的特色;還有鮮橙花軟糖,透明長方柱體,包著米紙,再包在透明玻璃紙內,香香的橙味,軟軟黏黏,屬珍品。大陸精品特產有上海大白兔牛奶糖,濃潤的奶味,軟韌黏牙的親和感,一直是我們的至愛。

拜年互贈的賀年禮有自家製糕點油器、生果等。精彩的是裝在彩印鐵盒內的來路糖餅:花街、金鷹、卡佬、吉百利、麥提莎、藍罐曲奇、積及,以及其它形形式式的糖果餅乾。小孩開懷盡吃,不亦樂乎!

     


        罐裝四種果味瑞士糖 英國積及忌廉克力架 英國金杯朱古力 英國吉百利旋風朱古力

60年代少不了大陸製、香港製的抄襲版呢!比較平宜。

-大陸Lucky是英國Fry's Golden Cups Milk Chocolate的翻版,很難吃。

-香港發達糖是瑞士糖(Sugus)的翻版,算好吃。只是抄襲意念,不是假貨。
(由瑞士Suchard製造的小小四方型半軟糖Sugus,香甜軟韌好嚼。可惜近年輾轉收購、大陸投產銷售,仍用Sugus品牌,怪味難吃,我這代人不會吃它的了。其實近年在大陸製造的「外國品牌」食品,沒有一樣是可以下嚥的。)

    


  1960年代英國花街朱古力拖肥 Carro,荷蘭Driessen Chocolade Carro's出品卡佬銀錫紙獨立包裝純朱古力 荷蘭金鷹果仁雜錦朱古力

街頭很多人燒炮仗,人人開心興奮,滿天飄紅鋪地。住宅區店舖做年全休,只有賣小玩耍和女孩小頭飾的攤檔。

有醒獅團到每家店舖門口舞獅,大鑼大鼓,送舊迎新,人人圍觀。店舖老板打賞大利是。

年初二三

年初二叫「開年」,做生意的也同時「做頭禡[1]」。又是大吃一餐,燒肉蠔豉炆髮菜,諧音好市發財;薑蔥煀鯉,寓意年年有餘;炆豬,寓指大吉大利;炆豬手,橫財就手。

初三赤口日,親友例不拜年。

注: 禡 - 筆者歸納:「禡」,國音mà,粵音ma6,意謂古時出師於所屯所征之地祭祀神明。「禡牙」則是出師行祭旗禮,軍前大旗稱牙旗。平民做禡或做牙以祭祀土地神明,與出師的禡和禡牙有一脈相承異曲同工之妙。香港跟隨廣府老板農曆每月初二和十六祭神叫做禡或做牙,順便請伙記吃一餐豐富的。正月初二為頭禡,十二月十六為尾禡。粵人有寫「做禡」也有寫「做牙」的,然皆讀作「做牙」。

初三以後

初四至初十,還有拜年節目,由初一二的向至親拜年,越拜越疏。人家來我們家,或大人帶我們去親戚朋友家,香港新界九龍,聽大人談天,或與其他小孩追逐玩耍吃糖。

各行各業的店舖從初五起陸續開工,我們小孩也要開始做新年功課了,去找冷落了十幾天的書包吧!

好在還有小小安慰獎,是過年落幕前的尾聲。過了初十,踫到的親朋,還會派利是,媽媽說:「都過了年,不用了。」我惴惴不安,沒了!親朋說:「不,利是一定要給,有心不怕遲,十月都是拜年時嘛!」我立刻轉慮為喜了!◇

注: 禡 - 筆者歸納:「禡」,國音mà,粵音ma6,意謂古時出師於所屯所征之地祭祀神明。「禡牙」則是出師行祭旗禮,軍前大旗稱牙旗。平民做禡或做牙以祭祀土地神明,與出師的禡和禡牙有一脈相承異曲同工之妙。香港跟隨廣府老板農曆每月初二和十六祭神叫做禡或做牙,順便請伙記吃一餐豐富的。正月初二為頭禡,十二月十六為尾禡。粵人有寫「做禡」也有寫「做牙」的,然皆讀作「做牙」。
 

------------------

🗞️9.17暫別實體 立即預購
https://bit.ly/buybyepaper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