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日前撰文表示,有經濟學家用通縮來概括當前中國經濟的問題,但我認為背後其實就是過剩的問題。今天中國所面對的,是一種獨特背景下發生的相對過剩與絕對過剩的混合物。

7月19日,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在《孫立平社會觀察》公眾號上發文提到,此前中國曾發生過兩次經濟危機,一次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中國95%的工業品供大於求。另一次是2008年美國次按危機並引發金融海嘯,受到衝擊的中國則出現生產過剩型危機。

他說:「有經濟學家用通縮來概括當前經濟的問題,但我認為,通縮,包括許多與此相關的問題,如經濟反彈乏力及失業等,背後其實就是過剩的問題。但要看到,我們今天所面對的過剩問題,與傳統上人們所說的過剩,並不完全是一回事。我們今天所面對的,是一種獨特背景下發生的相對過剩與絕對過剩的混合物。」

所謂相對過剩,是相對於人們的購買能力的過剩,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由於購買力不足造成的過剩。而絕對過剩則是指,生產的數量已經大於人們需求的數量了。

對於相對過剩,孫立平進一步解釋:「我們有那麼多的房子賣不出去,但也有不少人買不起房;我們有那麼多耐用消費品過剩,但還有相當一部份人在生活必需品的消費上捉襟見肘;我們有那麼多的人雖然在銀行有一定存款,但由於種種原因卻不敢拿出來進行消費。人們更經常用來佐證的,是六億人每月收入不足1,000元。」

2017年6月28日,浙江省杭州市一片空地上排列著大量廢棄的共享單車。(STR/AFP via Getty Images)
2017年6月28日,浙江省杭州市一片空地上排列著大量廢棄的共享單車。(STR/AFP via Getty Images)

「絕對過剩」出現的真正原因

孫立平表示,他要強調的是絕對過剩的因素。

首先,是持續二十多年的大規模集中消費時代即將結束。房地產已經處於飽和甚至過剩狀態,尤其是在三四五線城市;2022年汽車的產銷量分別為2702.1萬輛和2686.4萬輛,已經接近3000萬輛的天花板,而現在的產能是6000多萬輛;三大件早就進入以更新換代為主的平台期。目前的現實是,儘管低收入群體對此有很大消費潛力,但主流消費群體已處於飽和狀態。

其次,也許是更現實、更重要的是,現在我們需要消化世界工廠的過剩產能。現在中國是最大的世界工廠,很多產業的產能是為整個世界市場準備的,但大拆解的過程使得部份外部市場在流失。在這當中,相當部份產品不可能完全由內需來消化。這就如同飯館的飯菜是為顧客準備的,靠家人內部消化的空間是很有限的是一樣的道理。這就是目前我們面對的過剩問題的獨特之處,也是絕對過剩出現的真正原因。

解決問題的思路是甚麼?

孫立平強調,現在必須要明白,我們現在面對的真正問題,是過剩,是產能過剩,是內部大規模集中消費時代結束與與外部大拆解雙重壓力下形成的生產過剩。中國的企業的主要問題不是為了修復負債表而不貸款,而是貸款擴大了產能,東西賣不出去。尤其是出口。

他認為,歷史上其它國家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面對從短缺時代向過剩時代的轉折,所謂一蹴而就的刺激措施是沒有的,強行刺激的結果可能適得其反。這時真正需要的是結構性改革。包括創造一種友好的國際環境,儘可能保住外部市場;實現產業升級,淘汰過剩產能,甚至淘汰某些低質量的企業;通過市場機制,賦予中小企業以生命力,儘可能保就業;儘可能調整利益關係,讓利於民,讓利於企業,提高居民所得部份的比重,使財富和資源更多蘊涵在民間等。這樣才能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創造條件。#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