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今日(15日)公布一項關於「頭頸癌」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超過八成受訪者經歷進食困難,包括味覺改變、口乾、吞嚥困難和口腔潰瘍;平均每位接受過傳統治療的受訪者都報告了8.5種治療副作用,43%受訪者出現10種或更多治療副作用。基金指出近年出現的「免疫治療」降低了傳統治療的副作用問題,促請政府將相關治療納入資助項目。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指,「頭頸癌」是頭頸部位出現癌症病變,可以分為頭頸鱗狀細胞癌和鼻咽癌兩種,並以原發部位來命名,例如口腔癌、下咽癌、喉癌等。去十多年,本港頭頸癌的新症數字持續上升,而頭頸癌每年的平均死亡人數為210人,死亡率達三成。

研究團隊今年年中以網上問卷形式,直接或通過照顧者訪問了97位頭頸癌病人,目的是探討頭頸癌患者在治療上所遇到的各項挑戰、對醫生提出的治療方案建議或市面上治療方法和藥物治療的了解和認知程度。

調查結果顯示,頭頸癌中佔大比數是鼻咽癌患者,四份之一受訪者是口腔癌或口腔以及鼻咽均有癌症,其中有超過八成受訪者正在康復階段,13%受訪者的癌症仍處於或已進展到出現轉移。

另外,95%受訪者表示曾接受放射治療,75%受訪者曾接受化療。超過80%受訪者表示經歷進食困難,包括味覺改變、口乾、吞嚥困難和口腔潰瘍。受訪者表示,傳統的治療方式,包括放射治療、化療或標靶治療,引致較多副作用的出現和較差的生活質素。平均每位接受過傳統治療的受訪者都報告了8.5種治療副作用,43%受訪者出現10種或更多治療副作用,而且大多數副作用持續數月,而聽力受損和口乾影響半數患者1年或更長時間。

調查亦發現,只有6%頭頸癌患者表示曾接受「免疫治療」,大部份使用過免疫治療的病人對治療效果持正面態度,但有病人認為藥費較貴,難以負擔。

香港頭頸科醫學會主席及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指出,針對已轉移的頭頸癌,多年來第一線的標準療法是化療和標靶治療,成效雖然不錯,但副作用較多。而「免疫治療」的「PD-1抑制劑」大幅改善以前頭頸鱗狀細胞癌治療上的困境,同時也降低了傳統治療的副作用問題,比傳統標靶治療及化療降低死亡風險約兩成,目前已成為第一線治療的新選擇。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代表江善彤表示,目前政府只有資助「免疫療法」用作頭頸鱗狀細胞癌的二線治療,如果病人希望盡早使用「免疫治療」則需要自費,但因為費用較昂貴,大部分晚期頭頸鱗狀細胞癌病人都未能負擔,因而錯失治療黃金機會。因此,基金希望政府可盡快將免疫治療用於頭頸鱗狀細胞癌的一線治療納入撒瑪利亞基金和關愛基金的資助項目,讓更多頭頸癌病人受惠。@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