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過後,夜晚漸長,寒意漸增,不少市民感到皮膚乾燥、喉嚨乾癢等不適症狀。中醫師介紹,秋季養生需注意衣食住行,也可以通過穴位按摩和茶飲調理身體。

台灣扶原中醫診所中醫師陳櫂瑔發文表示,秋分過後,氣候將變得又乾又涼,許多人會出現過敏症狀,反覆發生乾咳、氣喘、眼睛乾癢等,因此在養生中要特別注重肺、脾、腎三臟的調養。

陳櫂瑔建議大家通過「衣食住行」4個方面進行調養:

(1)食:多吃潤肺白色食物

中醫認為,白色入肺,應多吃白色食物,有助滋潤肺臟。適合挑選時令食材如蕃薯葉、山藥、百合、青瓜、柚子、柿子、秋蟹、蠔等。

容易有秋季乾癢、過敏的人可以補充富含「黏液」的食物,如秋葵、雪耳、蓮藕。秋葵也被稱為「綠色人參」,營養價值高,能讓皮膚滑潤有光澤,當中的黏液還可以保護胃壁,幫助胃液分泌促進消化,是秋天很好的養生食材。需要注意的是秋葵的蒂頭要在汆燙之後再切除,避免黏液流失。

(2)衣:注重輕薄、保暖

「薄衣禦寒」是秋季的養生之道。秋冬之際日夜溫差大,早晚氣溫較低,建議採取「洋蔥式穿搭」。

頸部的保暖非常重要,尤其現代人常常低頭滑手機,長期以往容易引起頸椎及附近肌肉的症狀。如果因沒有注意日夜溫差而受風著涼,導致血液循環差,容易加重肩頸的不適。

對於體質虛弱者、老人和兒童,夜間入睡後要蓋好被子,以防腹部受涼,誘發各種疾病。

(3)住:早睡早起

秋季寒氣逐漸上升,陽氣則趨向收斂。夜越深寒氣就越重,所以盡量不要熬夜,早睡為宜。早上早起,有利於陽氣的舒展。

秋天燥氣襲人,如果有開空調或是電風扇的習慣,盡量避免直對頭部或面部吹,也可以在室內準備一小杯水,維持空間的濕度。

(4)行:舒展筋骨

秋分時節天氣將由涼漸漸轉寒,早上睡醒後先簡單活動一下再下床,舒展肌肉筋骨。出門前要注意室外的環境溫度及保暖。

秋天開始,運動也不應太劇烈,尤其是有慢病性的族群,可以健走、快走為主。

陳櫂瑔表示,可常按摩以下2穴位幫助調理身體:

(1)尺澤穴:

手肘彎起90度且掌面朝上,位於二頭肌腱的拇指側凹陷處。尺澤位於肺經循行上,穴性屬水,可以有效緩解秋燥引起的皮膚搔癢。

尺澤位於肺經循行上,穴性屬水,可以有效緩解秋燥引起的皮膚搔癢。(健康1+1/大紀元)
尺澤位於肺經循行上,穴性屬水,可以有效緩解秋燥引起的皮膚搔癢。(健康1+1/大紀元)

(2)太溪穴:

位於內踝後緣與阿基里斯腱之間的凹陷處。腎屬水,刺激太溪穴可以滋補腎陰,促進體內水分代謝,防止皮膚乾燥引起的癢症。

刺激太溪穴可以滋補腎陰,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健康1+1/大紀元)
刺激太溪穴可以滋補腎陰,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健康1+1/大紀元)

陳櫂瑔提供了2種秋季養生茶飲:

(1)斛菊茶

材料:枸杞15克、杭菊10克、石斛10克(剪碎)。

用法:加水煎煮半小時,代茶飲。

功能:養肝明目,潤肺生津。

(2)銀冬茶:

材料:金銀花5克、天門冬10克、麥門冬10克、羅漢果1顆、沙參5克。

用法:煎水代茶飲。

功能:滋陰潤肺,益胃生津,能有效緩解秋燥導致的咽乾舌燥等症狀。

最後,陳櫂瑔建議,可以用香薰機舒緩乾燥。做法是將羅馬洋甘菊純露10毫升,加入200毫升水中,透過香薰機將純露中的分子帶到呼吸道或乾燥的皮膚表面,針對皮膚、呼吸道的秋季乾癢非常有效。

如果肌膚較敏感,可選用薰衣草純露加上月桂純露,增加皮膚穩定度,亦適合孩童使用,可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的頻率。@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