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歎為觀止」形容一座建築,可以說非巴黎的聖禮拜堂(Sainte-Chapelle)莫屬了。這座外表低調、內在壯觀的禮拜堂位於法國巴黎塞納河中的西堤島(又譯西岱島),與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的宮殿毗連。

13世紀中葉,法國國王路易九世委託建造的聖禮拜堂。(ErickN/Shutterstock.com)
13世紀中葉,法國國王路易九世委託建造的聖禮拜堂。(ErickN/Shutterstock.com)

聖禮拜堂是路易九世在文森城堡的禮拜堂。(Mistervlad/Shutterstock)
聖禮拜堂是路易九世在文森城堡的禮拜堂。(Mistervlad/Shutterstock)

聖禮拜堂曾於1232年至1248年間受託存放基督受難時的聖物,其中包括路易九世1239年以極高價格購下的荊冠,那是基督罹難前,羅馬士兵戴在他頭上的荊棘束環。

聖禮拜堂分為上下二層,上祭堂中間是19世紀的神龕,曾供奉著基督受難時的聖物,現存於巴黎聖母院大教堂。(Shutterstock)
聖禮拜堂分為上下二層,上祭堂中間是19世紀的神龕,曾供奉著基督受難時的聖物,現存於巴黎聖母院大教堂。(Shutterstock)

聖禮拜堂分為上下二層:上層(上祭堂)除了存放基督受難聖物,也為王室及其賓客所用,有著寬大的中殿,拱頂高達20米;下層(下祭堂)為朝臣所用,高6.6米,有一個中殿和二個小通廊,還有一個圓形螺旋梯通往上祭堂。

聖禮拜堂是輻射式哥特建築風格(Rayonnant Gothic)的完美典範,這是一種盛行於1240年─1350年期間的歌特式建築風格。藝術史學家根據不同時期窗欞(窗格)的造型為歌特式建築分類,Rayonnant(雷昂納特)一詞來自輻射狀的玫瑰花窗,這是該時期歌特式建築的特點。此外,還有細線條的運用,如尖形拱門、肋狀拱頂與飛扶壁。

扶壁

哥特式結構的最大奧秘,是成功地將內部承重轉移至建築物的外體。建築物外狹窄的扶壁支撐著大部份的負重,分擔了主牆所承受的壓力。如此牆體可以砌得很薄,或以大面積的玻璃花窗代替。

聖禮拜堂的設計將哥特建築風格發揮到了極致。將扶壁露在建築外部支撐牆體,營造出結構輕盈、室內更多空間的效果。而以大型彩繪花窗取代大部份牆體,則能讓光與彩遍灑禮拜堂內。在《聖經》中光代表神。陽光透過彩繪雕窗傾瀉而入,整個內堂猶如沐浴在神聖光輝的惠澤與眷顧之中。

聖禮拜堂外狹長的扶壁承擔了大部份的承重,使大型彩繪玻璃窗取代牆體的功能,讓陽光照射入內。(Kiev.Victor/Shutterstock.com)
聖禮拜堂外狹長的扶壁承擔了大部份的承重,使大型彩繪玻璃窗取代牆體的功能,讓陽光照射入內。(Kiev.Victor/Shutterstock.com)

彩繪玻璃窗

彩繪玻璃窗上重複著各種不同尺寸的裝飾圖案,窗欞的設計十分精巧繁複。細長的玻璃窗稱為「柳葉窗」,圓形的稱為「玫瑰窗」。

繽紛巨大的柳葉窗成為禮拜堂的主要部份。15扇高為15米的尖拱形彩繪玻璃窗環繞了禮拜堂上層,向上延伸至51呎高的穹頂,引導我們的目光望向「天堂」的方向。

彩繪玻璃不僅帶來了色彩光線絕倫之美,還再現了《舊約》與《新約》中的1113幕場景,講述著從創世以來到迎送基督聖物至巴黎期間發生的故事。

聖禮拜堂的彩繪玻璃窗。(wjarek/Shutterstock.com)
聖禮拜堂的彩繪玻璃窗。(wjarek/Shutterstock.com)

禮拜堂的西門之上有一扇巨大而精緻的玫瑰花窗,玫瑰花窗是哥特建築最顯著的特點。而這扇15世紀的大花窗,是法國哥特式晚期的一種華麗設計風格(Flamboyant Style),以火焰式的曲線花飾窗格為主要特徵。這扇玫瑰花窗由繁複精細的石質窗格支撐,窗格精細到幾乎讓人意識不到它的存在。

聖禮拜堂玫瑰花窗細部。(Isogood Patrick/Shutterstock.com)
聖禮拜堂玫瑰花窗細部。(Isogood Patrick/Shutterstock.com)

集束式廊柱

彩繪玻璃營造的色彩籠罩著禮拜堂上層的內壁,彷若堂內嵌滿了寶石;玻璃窗戶之間是頗具創意的集束式廊柱(或稱束柱),看似窗櫺,與彩繪玻璃渾然一體。集束式廊柱是由數個纖細的柱體合成,既美觀又能承重,卻無厚重感。

聖禮拜堂內色彩斑斕的集束式廊柱。(Craig Hastings/Shutterstock.com)
聖禮拜堂內色彩斑斕的集束式廊柱。(Craig Hastings/Shutterstock.com)

尖肋拱頂

歌特式建築將圓筒拱頂改為尖肋拱頂,優雅的尖肋拱頂定義並強化了建築物的骨架,並延伸至拱頂天花板。

下層承擔著整個禮拜堂的大部份重量,以承重牆壁為主,窗少,柱多。下祭堂的140個肋拱成為裝飾的主要特徵。這些肋拱均於13世紀中葉鑄造,比上祭堂的肋拱歷史更為悠久。肋拱上飾有那個時期典型的花飾。每一片鍍金的葉子都與上面細長的肋拱相對應,肋拱向上延伸,支撐拱頂。肋拱及拱頂上繪有交替出現的百合圖案,是法國王室的象徵,含有「王權、藝術」等象徵性意義,也是法國的象徵之一。

下祭堂原有的彩色玻璃在1690年的一場洪水中被毀,後為無色玻璃所取代,再現了聖母瑪利亞的一生。而拱頂則繪製有更精緻、更多彩的聖母生活的場景。

肋拱上的花飾。(Shutterstock)
肋拱上的花飾。(Shutterstock)

下層(下祭堂)僅高6.6米,中殿面積為6米見方,有兩個小通廊通往上層。下層的盡頭是路易九世的雕像。(Birute Vijeikiene/Shutterstock)
下層(下祭堂)僅高6.6米,中殿面積為6米見方,有兩個小通廊通往上層。下層的盡頭是路易九世的雕像。(Birute Vijeikiene/Shutterstock)

繪畫及雕刻

大柳葉窗下的牆壁同樣富麗堂皇,均飾以基督教象徵意義的繪畫及雕刻。其中包括十二使徒的雕塑和天使的雕塑浮雕,天使或手捧王冠及荊冠,或手持香爐罐。

十二使徒雕像矗立在兩扇大窗之間的束柱下方,分立在禮拜堂的兩側,支撐著整個禮拜堂的上層。既似恭敬聆聽基督的教誨,又如守護著禮拜堂深處神龕中基督的聖物。

充滿基督教象徵意義的繪畫與雕塑佈滿了聖禮拜堂的牆壁。(Isogood Patrick/Shutterstock)
充滿基督教象徵意義的繪畫與雕塑佈滿了聖禮拜堂的牆壁。(Isogood Patrick/Shutterstock)

聖禮拜堂中,手持王冠、荊冠的天使比比皆是。(wjarek/Shutterstock)
聖禮拜堂中,手持王冠、荊冠的天使比比皆是。(wjarek/Shutterstock)

十二使徒之一,下面是拿著香爐的天使。(Craig Hastings/Shutterstock.com)
十二使徒之一,下面是拿著香爐的天使。(Craig Hastings/Shutterstock.com)

尖形拱門

禮拜堂的下層(下祭堂)供奉著聖母瑪利亞,為朝臣及居民提供禮拜的場所。入口及大部份裝飾是1854年─1858年間創作的。#

拱門上方(入口、門、窗上方的裝飾性拱門)雕刻著瑪利亞在天堂的加冕儀式。(Zvonimir Atletic/Shutterstock)
拱門上方(入口、門、窗上方的裝飾性拱門)雕刻著瑪利亞在天堂的加冕儀式。(Zvonimir Atletic/Shutterstock)

聖禮拜堂的入口。(Jacqueline F Cooper/Shutterstock.com)
聖禮拜堂的入口。(Jacqueline F Cooper/Shutterstock.com)

原文:The Breathtaking Architecture of Sainte-Chapelle, Pari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