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的塑化劑可說是無處不在,塑化劑不僅會影響血糖、生殖系統,還會對心血管造成傷害,增加動脈硬化的風險。不過,有一些簡單的方法,有助於減少塑化劑對身體的傷害。

塑化劑對人體造成的傷害

台灣台北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臨床教授兼主任蘇大成說,民眾接觸最多的塑化劑,就是DEHP,主要用於聚氯乙烯(PVC)塑膠產品。

台灣台大醫院研究團隊曾經在2016年找來793名平均年齡21歲的受試者進行檢測,結果發現,DEHP塑化劑暴露越多,內皮細胞功能失常風險越高,也會增加未來發生動脈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研究結果已刊登於《環境污染》國際期刊。

此外,在2019年進行的研究還發現,塑化劑與頸動脈內中層厚度呈現正相關,也就是說,塑化劑暴露越多,發生早期動脈硬化的風險越高。

為甚麼塑化劑與心血管疾病有關?蘇大成解釋,塑化劑暴露會引起血管內皮細胞失常,讓壞膽固醇有機會滲入,長期下來形成脂肪斑塊,就容易阻塞血管,導致心血管疾病。

生活中的塑化劑無所不在

在塑膠製品中添加塑化劑可以變得柔軟、彈性好、容易彎曲,所以在生活中被廣泛使用,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塑膠袋、保鮮膜、塑膠器具、化妝品、香水,甚至醫療上的生理食鹽水點滴袋、醫材管線,都含有塑化劑。

蘇大成提出,研究團隊在2018年曾到台北一所小學內的8間教室進行灰塵檢測,結果在教室內、教室外,甚至是教室外面植栽的樹葉上面,都檢測到高濃度的DEHP塑化劑殘留。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與空氣、粉塵、環境有關,而在打掃之後,DEHP塑化劑的濃度則有下降。

四個方法減少塑化劑的傷害

塑化劑進入人體之後,經過2~3天可以通過代謝排出體外,雖然塑化劑可以代謝,但是在居家、環境、空氣等各處都有塑化劑暴露,即使是微量的環境毒素,持續暴露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為此,蘇大成提供民眾4個方法,有助於減少塑化劑對身體造成的傷害。

(1)勤洗手、經常清潔室內,減少塑化劑殘留。

(2)多喝水、多吃高纖維食物和蔬果,促進塑化劑排出體外,以減輕對身體的傷害。

(3)在選擇化妝品、雨衣、人造纖維衣物等個人用品時,要選擇不含有PAEs、DEHP、DBP、BBP、DEP、DiNP等塑化劑的產品。

(4)避免使用塑膠袋、塑膠容器盛裝熱食。在挑選盛裝食物的塑膠容器時,使用5號聚丙烯(PP)材質最安全;如果使用保鮮膜覆蓋食物,最好距離食物2厘米以上,而且在微波爐加熱時要取下。◇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