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邶風。日月》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1)。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2)。

胡能有定?寧不我顧(3)?

日居月諸,下土是冒(4)。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5)。

胡能有定?寧不我報(6)?

日居月諸,出自東方。

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7)。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8)?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9)。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胡能有定?報我不述(10)?

1.日居月諸,照臨下土:「日月」是一個詞組,用「居」和「諸」的語氣助詞隔開,這是邶風這一卷詩篇中的特點「下土」即。「大地」這兩句的大意是:太陽和月亮,光輝照耀大地。

用日月光輝照耀大地來形容人,那個人要么是古代的聖王,要么是在世的聖人因為中記載了周武王贊文王曰。《尚書週書泰誓》:「嗚呼惟我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於四方,顯於西土。」「文考」是周武王在伐紂之前對已故父親周文王的尊稱。「西土」是指原來週這個諸侯國在整個華夏的西部地區(陝西省)。這幾句話的大意是:啊!只有我文考文王如日月照臨一樣,光輝遍及四方,聲名昭顯於西部地區。

2.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逝,行走(於世間);《說文》:「逝,往也。」《爾雅》:「逝,行也。」古,音義通「故」;《說文》:「古,故也。」本詩指「固定的。」處,《說文》:「處,止也」本詩指停留或居住的地方這兩句的大意:就好像那位聖人,他傳播德音於世間卻沒有固定的居處言外之意:聖人如太陽和月亮那般,把光明帶給人間,卻風塵僕僕,四海為家,居無定處。

這兩句是承接「日居月諸,照臨下土」,因為太陽和月亮,它們東昇西沉,即使在照耀大地時,它們在不同的時辰,會在不同的方位,不固定在一個地方。也就是用日月運行的特徵來讚美聖人的辛勞。

3.胡能有定寧不我顧:胡,何,何時定,安定(下來)。《說文》:「定,安也」寧,豈,難道顧,看顧,見面;《說文》:「顧,環視也。」這兩句的大意是:什麼時候他(指聖人)才能安定下來?難道不能讓我再見他一次嗎?

4.日居月諸,下土是冒:冒,覆蓋,遍及;《毛傳》:「冒,覆也。」《鄭箋》:「。覆猶照臨也」這兩句的大意是:太陽和月亮,光輝覆蓋了大地(或者說光輝遍及天下)。

5.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相好,本義是指相互交往的好友,本詩指「示好」或「問好」在古代文人正式的文章中,「相好」一詞只能用於形容同性之間的相交友好,而不能形容異性[1]。

(太陽和月亮,光輝覆蓋了大地。)就如同那位聖人啊,他孜孜不倦地行走於世間(傳播德音),我連向他示好或問好的機會都沒有。

6.胡能有定寧不我報?報,報答,報恩《康熙字典》:「酬也,答也。《詩鄭風》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這兩句的大意是:什麼時候他才能安定下來,難道不能給我報答的機會嗎言外之意:?太陽和月亮把光明帶給人間,世人卻無法跟它們交往,也無法回報太陽和月亮的光明普照以此來讚美那位聖人,做好事卻不計較報酬或別人的報答。

7.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德音,指善言,教化禮義的語言,音樂等。《禮記樂記》:「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禮記文王世子》:「言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合德音之致,禮之大者也」。

無良,指無良之人,壞人或道德敗壞的行為。《左傳桓公二十年》:「毋從詭隨,以謹無良」。《詩經鶉之奔奔》:「人之無良,我以為兄」。

(太陽和月亮,都是從東方升起。)就像那位聖人啊(也來自東方),孜孜不倦地傳播德音卻受到無良之人的毀謗。

8.胡能有定俾也可忘:俾,使,把。

(聖人)何時才能安定下來?讓我如何忘懷?(言外之意是,太陽與月亮,每天都是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它們總是帶給人光明,卻從來沒有安定的時候。而那位聖人也是如此,他四海為家傳播德音,沒有安定的時候,因此我對他總是不能忘懷。之所以不能忘懷,又是因為我從聖人那裡聽到了德音,得到了教導,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所以聖人雖然已經不在東方了,我仍然關注他的消息)。

9.日居月諸,東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畜,音緒;養育,培養,教導。《孟子梁惠王章句》:「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周易大畜》:「以畜其德。」卒,音足;終止,停止。《禮記玉藻》:「卒食,玄端而居」。

太陽和月亮,每天都會從東方升起(它們給世間帶來光明,從來沒有停止。),就如同我的父母親那樣,養育及教導我,從來沒有停止過言外之意:聖人的德音也是這樣,一直教導或勉勵著我去做好,沒有停止過。

10.胡能有定報我不述:「報我」即「我報」述,循,依循。《說文》:「述,循也。」不述,即不依循(禮儀)。古代禮儀講「禮尚往來」,如今我聆聽了聖人的德音,卻無法回報於聖人。

您(聖人)什麼時候才能安定下來讓我能有所回報才不至於失禮呢言外之意:?聖人一直四海為家傳播德音,我想回報的機會都沒有。

(未完,下週一續完​​)

[附註1]這首詩如果將「相好」這一詞組誤解或故意曲解,那就理解不了此詩在講什麼。《左傳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這是說晉獻公與秦穆公倆人是好友。

北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遊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文中的「君實」是。司馬光的字《元史卷二百。》:「妾聞娣姒猶兄弟也,宜相好焉。」文中的「娣姒」為同夫諸妾互稱,年長為「姒」。《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三》:「且數用計使兩人(張居正及馮保)相疑,旋复相好」。因為《明史》是清朝時期官方編修的,所以「相好」一詞至清朝,官方用語的詞意仍然沒有改變。

現代有學者根據《管子》書中用到的「相好」一詞,認為本詩的「相好」是指男女戀人之間的相好《管子輕重丁》:「五衢之民,男女相好往來之市者,罷市相睹樹下,談語終日不歸。」文中的「相好」指的是庶民中同性之間的相交好友,男與男,女與女相伴去集市。在春秋戰國時期,男女之防依然很嚴謹。說那時就有男女戀人敢公開一起去集市,去完集市還一起在樹下跟眾人聊天,一整個白天不回家,那是不可能的。過去男女婚姻沒有談戀愛這一說,庶民的婚姻也是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

而古人卻很看重同性朋友之間的友情,朋友攜手而行的事情在古代反而很常見比如,李白<寄弄月溪吳山人>:「待我辭人間,攜手訪松子。」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劉禹錫<送李中丞赴楚州>:「。憶君初得崑山玉,同向揚州攜手行」以上均選自《全唐詩》。◇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