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1月9日),中美第五輪副部長級貿易談判結束,各界分析說,雙方在貿易緊張關係解凍上有一些進展,但仍存在三大分歧難以彌合。未來關注點是下一步的高層談判。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於美東時間周三上午發表聲明稱,北京承諾大量採購美國商品,且任何協議需能夠核查和執行。聲明還表示,將上報白宮,接受採取下一步行動的指示。

一些外部觀察人士表示,本次談判在解決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戰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在多個方面仍存在很大分歧。且因會談不是部長級會議,若達成一項有意義的協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次會談同時聚焦在中方承諾自美國購買大量農業、能源、工業、其它產品,以及服務。美國官員也轉達了特朗普總統對全力解決持續的貿易逆差,以及中方結構性問題的承諾,涉及強制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非關稅壁壘、為商業目的的網絡入侵和網絡盜竊商業秘密、服務等。

在中美貿易爭端中,在知識產權盜竊和強制技術轉讓,市場准入,以及中國製造2025等三個方面的分歧料難彌合。

1. 知識產權和強制技術轉讓

美國一直指責中共從美國公司竊取知識產權,迫使美國公司將技術轉讓給中國企業。美國公司表示,中共司法機構存在偏見,在公司間糾紛中,一直做出有利於中國公司的判決。

《華爾街日報》去年9月刊文,曝光中共強迫外國公司技術轉讓的策略,包括向合資企業的美國合作夥伴施加壓力,要求放棄技術;利用當地法院,使美國公司的專利和許可安排無效;派遣反壟斷和其他調查人員;以及讓專家成為監管小組成員,再將商業秘密傳給美國公司在中國的競爭對手。

美國去年3月向WTO控告中共,指其歧視性的技術規定違反WTO《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協定)的規定。歐盟則是在同年6月及12月向WTO控告中共強制技術轉讓及限制外資的規定,不符合中共當初的入世承諾。

中共則拒絕承認這些指控。

中方回應和專家分析

為了做出讓步,北京宣佈成立一個知識產權法院,且正在起草一項法律。中方表示,此舉將使其官員更難以要求外國公司將技術轉讓給中國公司。

但是,專家表示,中國司法機構是處於共產黨控制之下,法律決策也是按照中共希望的決定走,特別在涉及中共國有企業時。

中共政府去年12月26日公佈《外商投資法》中英文草案、納入「不得強制轉讓技術」等規定,並開始公開徵求意見。部份專家質疑北京此舉是「紙上談兵」,且存在大漏洞。

美國智囊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中國研究副主任甘迺迪(Scott Kennedy)隨後發文分析草案存在漏洞。他說:「第一,這意味著將存在一個新的未指明的(中共)外國投資安全審查制度;第二,中國(中共)有權對任何拒絕中國投資的國家採取互惠措施;第三,金融投資服務會受(中共)其它法律的約束。

他補充說:「還有一個隱藏的大漏洞:草案中沒有提及任何對國內、國外公司在中國併購審查過程中的平等待遇問題,而這是(中共當局)主要用來反對外國公司的做法,同時很少適用於中共國有企業。」

該草案「第六章附則」部份的第三十七條規定,「任何國家或者地區在投資方面對中國採取歧視性的禁止、限制或者其它類似措施的,中國(中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該國家或地區採取相應的措施。」

甘迺迪表示,美國談判代表需要推動補上這些漏洞。

位於西雅圖的哈里斯‧布裏肯律師事務所(Harris Bricken)合夥人哈里斯(Dan Harris)也告訴路透社,從中共過去幾十年的行為,可以推測這個草案有關不准強制技術轉讓的規定只是「紙上談兵」,在現實社會中可能「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該事務所的另一名律師迪金森(Steve Dickinson)注意到該草案沒有納入互聯網等關鍵行業,「如果中國(中共)真的想要做出改變,就應該採取與美國相同的方式,開放外資參與整個網絡部門。」

2. 市場准入

外界一直批評中共國有企業支配中國市場,這也是美國在貿易爭端中提出的主要問題之一。

BBC新聞1月10日報道,中國經濟發展是建立在政府中央計劃、有針對性的基礎上,且是為其國有企業設計的方案。這與美國公司的運作方式相反。

美方表示,中共當局不公平地補貼其國有企業,給予這些企業廉價貸款,並幫助它們在航空航天、晶片製造和電動汽車等行業中和海外公司競爭,使它們與美國企業直接競爭。

美方說,即使是中國私營企業也處於優勢地位,因為在中國營運的外企在基本上封閉的市場中,無法建立關係或規模,以至於不得不和當地合作夥伴來一起營運。

中方推出「負面清單」 專家認為開放不夠

中方在去年12月25日公佈2018年市場准入「負面清單」,減少約一百七十多個項目,並且由試點改為全面實施。

最新公佈的負面清單包括「禁止准入類」和「許可准入類」兩大類,其中前者共4項,後者納入147項,共計151個項目,比之前的試點版負面清單縮減了177項。不過其禁止及限制項目仍超過150項,專家認為開放程度仍屬有限。

上海誠信金融諮詢公司顧問丁海峰(音譯,Ding Haifeng)告訴《南華早報》,最新版負面清單的開放程度仍屬有限,僅具「象徵意義」,因為有些關鍵行業仍然排除中國私營企業或外國企業投資者的參與。

對於中方的市場開放進程,包括歐盟商會在內的商業游說團體表示,北京目前承諾尚不足以讓外國公司相信中國的市場是公平透明的。

BBC新聞1月10日報道,中方已承諾向外國企業開放更多經濟領域,但除非允許外企獨立營運,否則這將毫無意義。

3. 中國製造2025

中共的「中國製造2025」工業路線圖可能是中美貿易戰緩解的最大絆腳石。

美國將中共在航空航天、半導體和5G等關鍵領域上,以國家補貼為主導的發展視為直接挑戰。

美國貿易代表、貿易談判主要負責人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在提及「中國製造2025」時說,不要低估該計劃,它的確是在國家層面上與有相應產業的國家競爭。

對中共希望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技術的中心,萊特希澤表示,如果是中共要在這些產業和其它國家正當競爭,那沒有問題;但通過投入3000億美元補貼、限制市場準入以及強制技術轉讓等手段,以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那就另當別論。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表示,由於中共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包括醫療設備和先進農業設備在內的外國公司,可能已經失去了部份業務。

中方淡化「中國製造2025」但並未放棄

中共去年12月淡化了這項產業計劃,但尚未表明暫停該計劃。《華爾街日報》去年12月12日引述多位知情人士的話報道,北京最高規劃機構和高級政策顧問正在起草取代「中國製造2025」計劃的產業政策,重點內容是淡化國家主導的角色,並對外國公司提供更多的市場開放機會。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去年12月接受霍士新聞採訪時表示,北京如果真心想要解決與美國的貿易衝突問題,最重要的一步是必須承諾改變以國家主導先進技術行業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

「我希望他們真的改變2025計劃,因為它衍生了很多盜竊知識產權的不良行為。」羅斯說。

羅斯表示,中方雖然已不再強調「中國製造2025」,「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放棄了它」。

他對CNBC說,美國並不反對中國的科技進步,但是「我們反對利用不合理的手段,諸如盜竊商業機密,強迫技術轉讓等等」取得科技領域的領先優勢。他說:「只要是公平競爭,我們完全樂意跟他們一爭高下。」

BBC新聞1月10日報道,「美國想要的是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經濟結構。」北京大學前教授巴丁(Christopher Balding)說。

他表示,美方希望中國成為一個市場驅動的「正常」國家,「就像我們其它國家一樣。中國(中共)不希望這樣。」

正如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所說,中美需要找到雙方均可承受的協議,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美國之音1月10日報道,外交關係理事會的經濟學家塞策說,重寫(中國製造2025)產業政策或可令其看上去不那麼咄咄逼人,但內核不會改變。塞策說:「從根本上我不認為中國會願意放棄自己的基本目標,或者說是從前表現為『中國製造2025』的核心政策。」

BBC報道說, 即使中美達成貿易協議,雙方之間的戰略競爭仍然存在。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