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王姓婦人長期失眠,有時還會胸悶,前往內科、心臟科均查不出原因,只能服用醫生開立的鎮定劑放鬆助眠。後來轉診至精神科,才被診斷為抑鬱症,服用抗抑鬱劑約1年,症狀明顯改善,慢慢回復正常生活。

病因複雜三方面探討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生林彥鋒表示,臨床上像王姓婦人這樣的患者並不少見,許多民眾以為抑鬱症是心情不好,其實成因複雜,必須從心理、生理、社會3個方面探討。

1.生理方面

根據研究顯示,大腦內分泌、生理活動或結構變化都與抑鬱症有關,目前普遍被接受的是「單胺假說」。患者的情緒內分泌失調,主要是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出問題,因此新一代抗抑鬱劑大多針對此3者進行調節。另外,抑鬱症也可能與遺傳有關,而有些慢性病也會誘發抑鬱症,常見的有甲狀腺功能低下、中風、柏金遜症、失智症等。

2.心理方面

人格特質有關鍵的影響,包括成長經驗、兒時曾遭虐待或忽視、對負面情緒的察覺敏感、處理壓力的方式等,都可能導致抑鬱症。女性又比男性風險高,因為這與女性荷爾蒙有關。

3.社會層面

社會層面涵蓋家庭狀況、人際關係、職業功能等,以及社會福利系統能否給予支持。當巨大壓力來襲時,若沒有足夠的社會支持系統,就可能導致抑鬱症或加重病情。

抑鬱症常見症狀與合併焦慮症狀

林彥鋒提出,抑鬱症常見症狀有食慾變差、失眠、嗜睡、疲勞、無精打采等。還有一些與自主神經系統有關的生理變化,例如:頭痛、肚子痛、拉肚子,若合併焦慮症狀,會出現胸悶、心跳變快、喘不過氣等現象。

通常老年患者較常有身體症狀,部份原因是本身有疾病,導致心情差,讓症狀放大,也可能是老人家不善於表達情緒,轉換成身體狀況來表現。 

抗抑鬱劑不具成癮性

目前藥物治療最常使用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大約對半數患者有效,使用4~6 周後若效果不佳再換藥;試過2種藥物後,約80%患者有療效。抗抑鬱劑並沒有成癮性,服藥後持續2個月未出現症狀,就算完全緩解,之後再觀察半年,無異狀即可停藥。 

林彥鋒提醒,要避免抑鬱症復發,患者要遠離壓力源,並且要試著改變想法與處理壓力的方式,一旦又陷入情緒低谷,務必隨時回診。◇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