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長和出售40多個港口碼頭業務的交易風波不斷升溫,持續引起輿論關注及政治討論,這場爭議甚至逐步接近「鬧劇」的程度,因為各方已經逐漸失去理性,不論是中國大陸的官方態度,還是香港本地的政經環境,均出現了奇特甚至荒誕的現象。隨著事件發展,香港的金融地位再度受到質疑,而部份媒體甚至建議港府修改法律來介入交易。這一連串現象,無不反映著這筆商業交易背後的政治與經濟暗湧。
《華爾街日報》的最新報道格外引人注意。報道指中國大陸對長和的交易持明顯不滿,並且上升至最高層次,涉及國家主席習近平本人。報道指出,習近平曾考慮將巴拿馬港口作為與美國特朗普政府談判的籌碼,但由於李嘉誠計劃出售包括巴拿馬在內的40多個港口資產,導致這一籌碼失去效用,從而引發了習近平的不悅。這種情緒反映了中國最高層對於國家戰略資源被轉售的不安,並擔憂外界將此解讀為中國在全球博弈中的「失分」。
然而,儘管中國政府對這筆交易的態度表現出明顯反對,真正阻止交易卻並非易事。首先,這筆交易所涉及的港口資產大多位於中國及香港以外地區,屬於長和的海外資產,難以受到中國現有法律的直接約束。其次,買家與賣家已表達對完成交易的信心,似乎無意因政治干預而改變計劃。因此,北京要阻止交易,無疑面臨內外權衡的艱鉅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官方媒體如大公報等,對於長和的交易多次發表批評性文章,直指李嘉誠可能損害國家利益,甚至上升至民族大義層次。這種輿論批評情感性強烈,卻顯得缺乏商業層面的理性分析。事實上,長和在中國及香港的營收佔比早已逐步降低,目前僅佔約10%左右,而歐洲市場(尤其英國)則已成為集團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達50%以上。這種資產配置策略其實早已顯示李嘉誠對全球投資風險的前瞻性評估,而非單純為了轉移資產或避開中國大陸市場。
若留意長和公司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到長和再度減派息,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持續削減派息的情況在長實和長和來說都不太理想,特別是主席李澤鉅,並未舉行記者會,甚至取消了分析師會議,這令大家質疑,是否因為出售港口碼頭的資訊太過敏感,以至於無法透露。
根據李澤鉅的聲明,似乎對前景的看法非常淡薄,特別提到經營環境的預期難以預測。能夠做的,其實就是削減資本開支和限制新投資。這讓人聯想到兩年前前主席李嘉誠曾提到香港經濟「山雨欲來」,並且呼籲旗下公司保留現金。這似乎顯示在當前新的地緣政治下,李嘉誠父子對未來的經濟前景持謹慎及保守的態度。
回到李嘉誠出售港口的問題,出現在這種高調的背景下,顯然他已經預測到北京的反彈。他知道如果售出香港和中國的碼頭,其變數會更大且複雜。在海外資產的管理上,這種做法對於追求商業利益是合理的。尤其在當前全球貿易面臨壁壘主義的情況下,出售碼頭業務並套現是合情合理的。
在輿論批評聲中,我們注意到香港明報的一篇社論也引發廣泛討論。該社論強調,長和出售港口並非單純的商業交易,而可能涉及美國政治影響。文中提及,英國與美國在國家安全議題上,對於重大資產交易的管控案例,並提出香港特區政府應研究現行法律是否能夠介入此次交易。然而,這一論述存在明顯問題。英美的管控案例多涉及國內外資收購,而非針對國內企業轉售海外資產,明報的比喻顯然並不適切。更重要的是,長和交易中的資產並未涉及中國境內,將國家安全議題與此次交易強行掛鈎,顯得邏輯牽強。
從商業角度來看,李嘉誠在出售港口資產時,巧妙保留了香港與中國的部份碼頭業務,這不僅表現出他對中國市場的謹慎態度,也有意減少可能引發的政治敏感性。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被保留的資產,實際上是長和港口業務中盈利增長最慢的部份,但這一舉措卻能有效避免因出售中國資產而遭致更嚴厲的輿論批評或官方干預,顯示李嘉誠的策略性安排。
另一個值得觀察的焦點是,長和在此次交易過程中,將更多輿論壓力集中於李嘉誠本人,而非其子李澤鉅身上。作為集團創辦人,李嘉誠早已熟悉輿論風向,或許正是基於此考量,他選擇以自身形象承擔爭議,為李澤鉅減輕壓力。這種「隔離」安排無疑顯示出李嘉誠對家族繼承及長和未來發展的深遠考量。
然而,從目前特區政府的反應來看,似乎並無意願公開直接干預交易,這或許與其必須在中美博弈間保持平衡有關。值得注意的是,特首李家超最近在立法會提到有關此事的三點觀察,包括交易爭議引發的國際關注、外國政府的潛在壓力,以及法律合規的重要性,這些言論暗示,特區政府雖面臨壓力,但仍將保持一定克制,以免進一步影響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聲譽。
回顧過去兩年李嘉誠及其企業的動態,早在數年前,李嘉誠就曾公開表示對香港經濟前景的謹慎看法,並呼籲旗下企業保留現金。如今,長和在全球地緣政治不穩及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削減資本開支及限制新投資,與李嘉誠的早期判斷不謀而合,這再度印證其商業智慧及風險預判能力。
綜觀整體局勢,長和出售港口交易似乎將如期完成,儘管面臨來自多方的政治壓力,但現階段阻撓交易的法律與手段仍顯不足。未來值得關注的是,特區政府及北京會否透過其它形式(如監管措施或政治影響力)、甚至如《大公報》指出今次交易的後果是導致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受損,直接違背國安法原則性條文,「違反法律原則性條文也是違反法律」,呼籲停止交易進程。
最終,這場風波並非單純的商業事件,而是一場涉及中美角力、香港經濟地位及商業智慧的多重博弈。李嘉誠能否在這場風暴中再度展現其「商界超人」的睿智,以更多靈活策略,化險為夷,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的觀察重點。 ◇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 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它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