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快到了,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節日,孩子們期待聖誕老人送來禮物。這個時刻也讓人不禁反思:如果我們能寫信給聖誕老人,我們會許下甚麼願望?
打工仔希望
對於每日為三餐打拼的香港的上班族來說,寫給聖誕老人的信,或許充滿了對經濟穩定的期望。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據,2024年9月至11月的失業率為3.1%,新經濟機會仍未實現。施政報告提出設立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並優化創投基金,但能否為年輕人提供更多機會,仍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尤其,香港在經歷了多年的社會動盪和疫情的影響後,高樓價和生活成本的壓力讓不少人感到疲憊,生活似乎被一再擠壓。許多人心中唯一的願望,就是能有更多元的就業機會和更公平的陞遷環境,讓每一份努力都能得到應有的回報。
然而,經濟增長的停滯和行業轉型的緩慢,是香港當前最為棘手的問題。隨著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加劇,傳統行業受到打擊,年輕一代尋找高薪且穩定的工作變得更具挑戰。儘管科技和創新產業被視為未來重點,政策落實仍緩慢,尤其科技領域為目前全球趨勢,香港當局或許應該在香港四大行業外尋謀新的出入。
父母希望
對於香港的父母來說,他們的信中也許寫滿了對下一代的憂慮。
近年來,香港的教育制度面臨轉型壓,隨著社會氛圍的變遷,許多父母擔心孩子未來的發展空間會受到限制。在這樣的背景下,父母希望政策能更多地聚焦於教育多元化,創造自由學習的環境,同時推動更加靈活的職場生態,讓孩子能在穩定的社會中追尋自己的理想,而不是被制度和社會壓力所綑綁。
不同的社會環境下,孩子的成長環境和價值觀存在明顯差異。自由社會強調個人主義與創造力,鼓勵孩子在開放環境中探索與創新;而在共產主義體制下,教育更多強調集體主義,強調服從與規範,孩子的思維模式更多是按部就班,雖培養紀律和集體協作能力,但可能限制孩子的自主性和創造力。
這種差異也反映在一位大陸家長帶著孩子到台灣旅行時的經歷:孩子初到公園溜滑梯時霸佔設備,未理解排隊規範。但觀察到其他孩子有序排隊、輪流玩耍後,他也主動表示:「我也要排隊。」這位家長感嘆,台灣的教育模式不僅培養孩子的社會規範與共享意識,還能在開放、多元的環境中促進孩子成長,讓他萌生將孩子送來台灣讀書的念頭。
老人希望
對於經歷過英治時期的香港長者來說,他們的願望中或許蘊藏著懷舊情感與對安穩生活的期盼。
這一代人見證了香港由貧窮走向繁榮,經濟騰飛的黃金歲月讓他們引以為傲。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生活成本高企、退休保障不足,以及公共醫療資源緊張,有些人感到陌生與無所適從。 他們期望政府能加強對長者福利的關注,包括完善醫療服務、提高退休保障金額,並且提供更多社區支持,讓他們的生活不再充滿憂慮。
目前,香港實行強制性公積金(MPF),但其儲蓄額度對不少基層長者而言,難以應付基本生活所需。政府提供的「高齡津貼」及「長者生活津貼」雖能稍作補充,但金額有限,仍無法充份應對高昂的生活開支。截至2024年,香港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約20%,人口老齡化加重了福利制度的壓力。如何在財政可承受的範圍內改善長者的生活質素,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課題。
異鄉港人希望
漂泊異鄉的港人,無論身處英國、澳洲,還是其它國家,總難忘對香港的思念。這幾年的離散讓許多人感到孤獨。移民帶來文化衝擊、語言障礙、與家人長時間分隔兩地的煎熬,讓他們更加渴望家的溫暖與親友的團聚。
根據近期數據,移居海外的香港人數持續攀升,顯示了不少人對穩定生活和未來發展的渴求。但離鄉並非易事。他們不僅要面對新環境的適應問題,還有對故鄉經濟及社會變遷的牽掛。
家的意義不僅是住所,更是安心歇息的避風港。對於漂泊的港人來說,無論身處何地,對家園的情感總是牽動著人心。何時能安心回家,相信只是時間早晚問題,神自有安排。
共鳴
無論是哪一類香港人,大家的願望都折射出對未來的憧憬與不安。我們真正希望的,不只是個人層面的幸福,而是整個社會能夠重新凝聚,找回信心。
香港曾經是充滿活力的亞洲之都,但這幾年來,許多人感到迷失和無力。或許聖誕老人無法真正改變現實,但願望讓我們得以停下腳步,反思自己能為這座城市做些甚麼。
當我們提筆寫下這封信時,不妨問問自己:如果願望成真,我們能如何努力,讓香港的明天變得更好?在這個聖誕節,讓我們都懷抱著希望,期待一個更加穩定和繁榮的香港,並共同為這個理想努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