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美國洛杉磯(Los Angeles),有一對從香港來的夫婦,帶著四個兒子來到異國他鄉生活,為他們的「美國夢」拼搏,在英文零基礎的情況下,來到一個沒有華人的猶太人社區居住,得到了當地居民的熱心協助。多年後大兒子長大成人,迎娶了一名香港空姐,定居邁阿密。他們一家發現社區內有不少需要幫助的新移民,他們的生活處境與當年父輩的生活如此相似,於是決定伸出援手,延續當年父母漂流來美時接受過的愛心和善意,將這份愛延續下去。

移民美國的香港媽媽Emily Lau育有三個兒子。(受訪者提供)
移民美國的香港媽媽Emily Lau育有三個兒子。(受訪者提供)

延續「贈人玫瑰 手有餘香」的精神

香港空姐Emily Lau,20年前嫁到美國,定居邁阿密,育有三個兒子。她回憶了一段來自父輩的經歷:「我先生八歲的時候移民來美國,我的公公婆婆都不懂英文,一家人來到LA,就很大膽地過來,那時候我先生八歲,最小的弟弟才四歲,那時他就做大哥,帶著三個弟弟上學。他們在美國的生活全靠一班好心的猶太人協助。」

50年前,Emily的先生一家從香港移民美國,和許多新移民一樣,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也不會開車,那時候他們就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幫助:「身邊的猶太人鄰居對他們很好,在夜晚的時候,會分批教我的家公家婆學英文,也有的教他們學車。我就覺得,如果沒有這班人,不知道他們一家可以怎樣在這個陌生的地方生存。」

初到美國,Emily的公公婆婆從經營小商品開始,她描述:「主要有一對猶太人夫婦教我老爺在哪裡進貨,介紹他去見客人,我老爺那時候拿著貨品,拿著地圖四處去問商戶,是否需要這些貨品等。這對夫婦還告訴他們不要住在中國城,要住在學區好的位置,才對兒子上學有好處。我老爺聽了他的話,就買了房子在洛杉磯,附近全部都是猶太人。」

Emily對先生一家人當年的移民故事印象深刻,對她自己而言,也有相似的感受。她出生在一個普通的中產家庭,父親是一名勤奮的裁縫,母親賢良淑德,在家相夫教子,她從小在溫馨的家庭中長大,後來成為一名空姐。飛行十年後,她與自己的幼稚園同學再次相遇了,兩人都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這位讓她心儀的男士早在年幼時隨家人移民美國,喜結連理後她亦隨著丈夫來到美國定居。跳出在香港的舒適圈,來到美國面對全新的生活,伴隨著三個孩子的出生,Emily的生活也面對了新的挑戰,學習適應角色的轉變,承擔起撫養家庭的責任。

她與家人的移民經歷,讓她對其他新移民面對的難處感同身受。2018年,她加入了「難民援助聯盟」(Refugee Assistance Alliance)做義工,幫助那些語言不通的新移民們,延續了父輩當年接受猶太人幫助時的溫暖,所謂「贈人玫瑰 ,手有餘香」,她也希望透過自己和家人的努力,幫助到有需要的人們。

她講述:「做幫忙新移民的義工讓我很感動,我被這些家庭的堅韌和勇氣所吸引,他們曾經歷過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我本人也親身經歷過在異國他鄉重新開始生活的挑戰。能夠幫助新移民們應對新生活的複雜挑戰,提供支持和協助,並成為他們的傾訴對像,這是一段讓我感到謙卑的經歷,拓寬了我的視野,也豐富了我的人生。」

Emily的兒子擔任難民義工的英文導師。(受訪者提供)
Emily的兒子擔任難民義工的英文導師。(受訪者提供)

幫助新移民融入美國

認識「難民援助聯盟」源自Emily的小兒子的一項社會服務功課,當時他讀高中時,從新聞中得知一些因戰爭而流離失所來美國的難民需要得到幫助,於是他在網上找到了這個機構,希望可以盡自己的力量幫助來到美國的難民。

Emily作為母親,非常支持兒子的行動,她亦親自去了解這個慈善機構的背景:「有的項目只是呼籲捐款,但是我覺得只是提供經濟援助不夠,這個組織會有一些實質性的援助,比如幫這些難民學英文,舉辦一些活動鼓勵婦女參與到社會中等等,我覺得很有意義,就和兒子一起參加。」

她介紹,他們接觸的難民的孩子,有的已經來美國四年,英文方面還是很落後,她的兒子就會線上教英文,以家庭為單位。「有的家庭有三、四個小朋友,英文程度都不同,他們都會請教我兒子,就要耐心地教他們,甚至還有其他的科目,如數學等等,都會輔導他們。」

Emily自2018年開始做義工,後期又加入其董事會,更深入服務其中。她了解到,「難民援助聯盟」創辦之初,是源自一位義工英文老師,他接觸到一些在美國社區內的新移民家庭,他們的英文不好,看不懂收到的信件。這位老師就非常耐心地幫助這些家庭翻譯信件,給予他們生活指南。她對這位創辦人的故事打動,想起自己家庭也曾經是作為新移民來到美國,是因為得到當地好心人的幫助,才一步步實現「美國夢」,她也希望能夠像當年幫助父輩的猶太人一樣,盡自己所能幫助這些新移民們。

在「難民援助聯盟」活動中分享受助難民的當地美食。(受訪者提供)
在「難民援助聯盟」活動中分享受助難民的當地美食。(受訪者提供)

該機構援助來自不同地區的難民,有敘利亞、阿富汗、委內瑞拉、烏克蘭等等。幫助難民的過程中,她對來自不同國度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她描述:「敘利亞的女人是不會外出工作的,她們結婚之後,都是在家帶孩子,做家務,她們不能出街的,來到美國也一樣,她們是要丈夫許可才能見外人。」有一次,她和先生送一個鋼琴鍵盤給一個難民家庭,敘利亞的母親都要悄悄會客,女兒是不能外出見人的,只有兒子能夠出來感謝他們。這次探訪帶給Emily很大的震動,了解到敘利亞的傳統家庭的情況,希望可以透過一些活動幫助他們融入美國社會。

透過「難民援助聯盟」的活動,會邀請敘利亞的太太們舉辦家庭聚會,大約有20至30人參加,參加者需買50美元的入場券,可以品嚐到由太太們煮的敘利亞當地食物,扣除購買食材、調料的錢,餘下的費用就分給敘利亞太太,Emily說:「這是她們第一次賺錢,能夠幫忙她們提升自信,融入社會,我們也為她們開心。」

Emily(中)成為「難民援助聯盟」(Refugee Assistance Alliance)董事會成員。(受訪者提供)
Emily(中)成為「難民援助聯盟」(Refugee Assistance Alliance)董事會成員。(受訪者提供)

Emily分享:「通過與這個組織的合作,我親眼見證了社區力量的偉大,以及幫助他人所帶來的變革性影響。我與來自不同背景的人聯繫,學習了不同的文化,並建立了持久的友誼。這段經歷讓我對這個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讓我更加堅信同理心和同情心的重要。」#

Emily(左)成為「難民援助聯盟」(Refugee Assistance Alliance)董事會成員。(受訪者提供)
Emily(左)成為「難民援助聯盟」(Refugee Assistance Alliance)董事會成員。(受訪者提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