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汽車到物流,德國企業普遍看好印度的增長潛力。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將於本周四(10月24日)率領一個高級代表團訪問新德里。

朔爾茨將率領包括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在內的大部份內閣成員,於周五(10月25日)與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會面。隨後,他們將參加德印政府磋商,討論貿易協議以及國防領域的合作。

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將提前一天抵達,主持兩年一度的德國商業亞太會議。

此次訪問正值德國經濟面臨困境之際,其出口導向型經濟連續第二年萎縮,而歐盟與中國之間的貿易爭端可能對德國企業造成不利影響。

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德國因其對廉價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而備受困擾。因此,德國採取了「去風險」戰略,以減少對北京的依賴。

雖然印度尚無法完全替代中國為德國的出口經濟助一臂之力,但德國相信,印度廣闊的市場將有助於德國減少對北京的依賴。這裏有大批技術熟練的年輕工人,成本低廉,經濟增長率約為7%。

德國工商總會(DIHK)外貿主管特里爾(Volker Treier)表示,2022年德國在印度的直接投資約為250億歐元(270億美元),約佔對華投資額的20%。他認為,到2020年代末,這一比例可能會上升至40%。

特里爾表示:「中國不會消失,但印度對德國公司來說會變得更加重要。」

「可以說,印度是一個試金石。如果要降低中國風險,那麼印度就是關鍵,因為該國市場規模大,經濟充滿活力。」

「中國+1」戰略

畢馬威(KPMG)和德國海外商會(AHK)的一項研究顯示,德國企業認為官僚主義、腐敗和稅收制度是在印度投資的障礙。儘管如此,他們對印度的前景仍持樂觀態度,82%的受訪者預計未來五年的收入將增長;約59%的受訪者計劃擴大投資,而2021年這一比例僅為36%。

例如,德國物流巨頭DHL計劃到2026年在印度投資5億歐元,進軍快速增長的電子商務市場。該公司供應鏈負責人Oscar de Bok說道:「我們看到亞太地區有巨大的增長潛力,其中印度佔有相當大的份額。」

福士汽車在中國的銷量下滑,國內生產成本高企,正在考慮在印度建立新的合作夥伴關係。福士在印度已有兩家工廠,並於2月份與當地合作夥伴馬辛德拉(Mahindra)簽署了供應協議。

該集團財務總監Arno Antlitz在5月份表示:「我們不應該低估印度市場的潛力……以及中美之間監管的不確定性。」

同樣,總部位於科隆的引擎製造商道依茨(Deutz)今年宣布與印度第三大拖拉機製造商TAFE達成協議,TAFE旗下子公司TAFE Motors將獲得授權生產3萬台道依茨引擎。

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的合夥人Jonathan Brown表示:「印度的主要優勢在於政治穩定和勞動力成本低。因此,你應該制定『中國+1』戰略,讓印度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Brown說:「要想在這個市場站穩腳跟,困難重重。但一旦站穩腳跟,潛力巨大。但僅僅在當地銷售德國產品是行不通的。」

德國與印度的貿易在2023年創下新紀錄。預計到本世紀末,印度將超越德國和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經過持續16年的21輪談判,今年3月,印度與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簽署了貿易和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EPA)。根據協議,EFTA將在15年內向印度注入1,000億美元的投資,並創造100萬個就業機會。#

(本文參考了路透社的報道)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