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位於美國紐約的全球科技公司巨頭IBM已經決定,仿傚美國眾多知名品牌,關閉其在中國的部份業務。

儘管IBM管理層在公開聲明中仍然非常專業化,但是這個聲明的字裏行間顯然已經表明了與其它美國公司相同的態度。如果說,要在短時間內一下子切斷已經維持長達數十年之久的對華業務聯繫,對於美國公司來說會帶來極大的不便和龐大的開支。那麼,失去這些外來業務所提供的專業知識和商業智慧,對中共而言則毫無益處。

那麼公眾不禁發問:中共黨魁習近平能夠讀懂這個聲明的潛台詞嗎?

8月下旬,IBM一位高管與中國研發部門的員工舉行了一次線上會議。他告訴與會人員,公司將把部份業務轉移至其它國家。為了彌補空缺,IBM計劃在印度增加研發人員和工程師。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中國員工收到了公司的解聘通知。

回顧歷史,IBM在中國開展業務已有40年之久。該公司曾一度將中國視為主要的全球增長市場。有一段時間,IBM是中國最大的電訊營運商之一,客戶包括中國的大型銀行和能源公司。然而,最近這項業務出現了滑坡。公司在華收入已經連續兩年下降。

在宣布這個消息時,IBM管理層解釋說,離開中國的決定是因為要提供更好的全球客戶服務,而與收入下降無關。當然,所有公司決策背後的管理層都聲稱改善客戶服務是一個主要因素。不可否認的是,離開中國的其它外資企業也有這樣或那樣的原因。

首先,中國人力成本的增長速度遠遠高於印度和亞洲其它地區。此外,近年來,中國公司的競爭奪走了包括IBM在內的許多海外公司的市場份額,部份原因是這種競爭在技術上變得更加複雜。然而,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共政權在其「刪除美國」運動中,命令國家機構和國有企業採用國內產品取代外資設備。

與此同時,中共政權對國家安全問題日益執著,導致國家層面對外國公司在中國的業務營運進行了更多的干預,並相應提高了外國在華公司的商業成本。在中方設置這些障礙的同時,華盛頓也加強了對美國公司在華開展業務的相關審查,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等戰略領域。在更大範圍內,華盛頓和北京之間日益緊張的外交關係亦增加了許多不確定性。

IBM此次對華業務切割並不令人意外,事實上早已有眾多美國和全球品牌公司關閉部份或全部中國業務,並將其轉移到亞洲其它地方。在這其中不乏家喻戶曉的大公司,如全球最大五金公司百得(Black & Decker)、體育用品巨頭Nike、玩具生產巨頭孩之寶(Hasbro)、電器巨頭LG電子(L.G. Electronics)和電子產品巨頭夏普(Sharp)等。更重要的是,一些全球領先的科技公司降低了在華業務的評級,其中包括蘋果(Apple)、戴爾(Dell)、惠普(Hewlett Packard)、Intel(Intel)、Google、甲骨文(Oracle)和廣達電腦(Quanta Computer)等。當然,這裏只是略舉數例而已。據不完全統計,總共有將近30家美國和全球品牌企業完全或部份撤出了中國。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業務考慮,然而都不可避免地承受著中共政權施加的種種壓力。

毫無疑問,這些跨國企業的撤離從中國經濟中帶走了一些東西,而這些東西本可以為深陷困境的中國經濟助一臂之力。由於這些外國企業撤離的原因大多與中共政權的行為有關,人們不禁要問,習近平能否看到,中共的高壓政策對中國造成了多麼巨大的傷害。#

作者簡介:

米爾頓‧埃茲拉蒂(Milton Ezrati)是紐約州立大學(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簡稱SUNY)布法羅分校人力資本研究中心主辦的《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雜誌的特約編輯,亦是總部位於紐約的知名傳播公司Vested的首席經濟學家。在入職Vested之前,他曾擔任Lord, Abbett & Co.等公司的首席市場策略師和經濟學家。他還經常為總部位於紐約的《城市雜誌》(City Journal)撰寫文章,並定期為《福布斯》(Forbes)撰寫網誌。他的最新著作是《即將到來的三十年:未來三十年的全球化、人口統計學和我們的生活方式》(Thirty Tomorrows: The Next Three Decades of Globalization, Demographics, and How We Will Live,2014)。

原文: IBM Gets the Message and Decides to Reduce Its Exposure in China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