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普遍凋敝的情況下,北京實施了主要針對歐美國家的多項優惠政策措施,試圖提振國際旅遊業。但這些措施效果有限,因為西方對(共產)中國的觀感已發生變化。

全球旅遊業恢復 中國遠遠落後

去年12月開始,中共當局單方面對德、法、意大利、荷蘭、西班牙等十幾個歐洲國家實行的免簽政策,今年7月1日起,又擴大到紐西蘭和澳洲等國。

此前,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現已覆蓋37個口岸,適用於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等54個國家的公民。

當局還簡化了簽證申請流程,自1月1日起,來自美國的遊客申請旅遊簽證不再需要提交往返機票、酒店預訂、行程或邀請函證明,讓美國遊客更加容易前往中國。

今年3月,當局還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幫助外國人解決在華使用現金及流動支付的問題。

但這些措施效果有限,中國入境外國遊客遠未恢復2019年水平。

根據國家移民管理局的最新數據,今年1月至7月,中國接待了超過1,725萬名外國遊客,比2023年增長了130%。但與2019年相比仍相去甚遠,2019年,中國接待了9,770萬外國遊客。

Skift Research在最新的旅遊狀況報告中指出,中國已經跌出2023年國際入境遊客數量前10名的國家之列。

日本成為全球觀光熱點,但遊客在抵日前應花點時間了解當地習俗。(PHILIP FONG/AFP via Getty Images)
日本成為全球觀光熱點,但遊客在抵日前應花點時間了解當地習俗。(PHILIP FONG/AFP via Getty Images)

與中國相反,自3月份以來,日本每月都有超過300萬國際遊客到訪,今年1–6月, 共有1,778萬國際遊客訪問日本,超過了中國,遠高於2019年的水平。

南韓觀光公社發布的半年報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南韓共接待外國遊客770萬人次,基本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

歐洲旅遊委員會(ETC)最新度報告顯示,2024年第二季度,歐洲旅遊業繼續復甦,外國人入境人數(+6%)和過夜人數(+7%)超過了2019年的數字,同比增長分別12%和10%。

今年迄今為止,歐洲入境消費增幅最大的國家是西班牙(25%)、希臘(25%)、意大利(20%)和法國(16%)。

專家:與中國經濟下行 風險增加有關

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系主任李青松對大紀元表示,放寬免簽證只是手段之一,後續還有很多配套需要同時進行,否則就很難,包括人民幣匯率、飛機班次等等。與意識形態或政治理念也有關係,「像我認識的美國教授,跟他們聊起這個問題時,的確有一些就不願意去中國。」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Wong)對大紀元表示,全球大部份的旅遊市場基本上恢復到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但中國入境遊客人數遠遠低於2019年。

他認為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是北京在疫情期間嚴格的清零政策,導致了很多相關的航班、航線、旅遊配套在三年裏面基本上斷裂,目前很多都沒有恢復過來,過去像三藩市每天有十幾個航班飛中國,現在可能減少了一半以上。

第二是中國與西方緊張的關係,歐美遊客肯定減少很多,目前美國對中國維持橙色的「三級旅遊警示」。

第三個是跟中國最近經濟下行有關。過去中國經濟兩位數的增長的時候,很多外商外資都會進入中國考察,在華工作機會也會增加,包括一些來中國教英語的。現在教培行業也沒有了,而且風險不斷增加,商務考察、旅遊、觀光和留學方面就減少了。

西方對中國的觀感已變

儘管嚴格的疫情預防措施及航班數量的下降,導致入境外國遊客減少,但僅憑這一點,還不足以解釋當前的狀況。

澳洲伊的士高文大學商學院和法學院旅遊研究中心主任黃松山撰文認為,部份原因可能要歸於「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

他指出,皮尤研究中心在2023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西方國家大多數人對中國持負面看法。中共政府加強對社會的控制,可能會給在中國的外國遊客帶來不適。

最近幾年,中共當局連續頒布了一系列與國家安全相關的法律,並用漫畫、影片、動畫片、紀錄片等多媒體形式,醜化外國人尤其是美國人的形象。

今年6月份,連續發生兩宗襲擊美國教師和居華日本僑民的事件,這被廣泛認為與中共的仇外宣傳有關。

中共實施的反間諜法,像一張無形的網籠罩著中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與數據、訊息行業相關的外國人,一到中國就會感到自己好像被列入了監視名單之中,給外國公司、商務旅行者、學者、記者和研究人員帶來了新的風險。

圖為2008年2月22日,兩名戴著紅袖章的老人在北京街道上巡邏。(Guang Niu/Getty Images)
圖為2008年2月22日,兩名戴著紅袖章的老人在北京街道上巡邏。(Guang Niu/Getty Images)

一些西方政府發布的官方旅行建議也反映了這種情緒。

美國警告可能旅行者「由於當地法律的任意執行,包括有關出境禁令,以及被錯誤拘留的風險,應重新考慮前往中國大陸的旅行」。

加拿大政府在6月份更新的旅遊建議中,提醒該國民眾在中國保持高度謹慎,也提到在通訊時可能隨時受到監控,中國當局可能會審查電子設備上儲存或查閱的內容。

澳洲政府也在7月1日更新旅遊提醒,建議澳洲人民在中國保持高度謹慎,因為可能會在中國面臨任意拘留或遭嚴厲執行當地法律的風險。

英國政府提醒本國公民,中共一黨專制,應注意政治和文化敏感性。當中國出現排外情緒或態度時,可能會成為攻擊目標。

愛爾蘭政府還在5月16日提醒該國民眾,中國當局可能會對個人實施出境禁令,以阻止他們離開該國。

當局一方面招徠外國遊客,但另一方面驅趕他們,這無疑也加劇了外國遊客的疑慮。

今年6月中共出台所謂懲治「台獨」分子的意見,台灣陸委會隨即調升對中港澳的旅遊警示,建議台灣民眾避免非必要旅行。

7月1日中共國安新規正式生效,授權海關人員在入境口岸檢查個人電子設備,這引發了外籍人士和外國商人對可能出現的任意執法的擔憂。

南韓提醒公民留意相關風險;一些日本公司已告知員工在前往中國出差時,不要從日本攜帶智能手機。

在東京生活多年的梁先生告訴大紀元,之前中國對日本公民免簽,疫情暫時取消了,因為政治原因也沒有恢復,大家都覺得太麻煩了,很多人就把行程給取消了,現在又推出入境檢查手機。日本人對私隱是超級超級敏感,如果有可能會被抽到的風險,他們就會非常不願意去。

經濟與國際形象的負面效應

在中國經濟一片蕭條的情況下,入境旅遊已成為北京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途徑,當局1998年已明確旅遊業為經濟新的增長點,而不再是一項「外交事業」,吸引國際遊客來中國消費意味著服務淨出口。

與普通商品出口相比,入境旅遊因其乘數效應產生連鎖反應,刺激創造就業機會和進一步的支出。比如2017年旅遊業對GDP的直接貢獻只有3.3%,但總貢獻則達到11%。

根據statista的統計數據,2014年至2022年旅遊業對中國GDP的總貢獻分別是:9.4%、7.9%、9%、11%、11%、11.6%、4.5%、4.6%、3.3%。

黃大衛表示,全球旅遊業佔GDP的平均比例是3%左右,但中國旅遊業對GDP貢獻高於全球平均值,2019年佔到11.6%,2022年即使因為疫情下跌,也佔GDP的3.7%。

「旅遊業、觀光業對GDP的影響是非常高的,外國遊客不來中國,會對中國經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黃大衛表示,目前來中國旅遊的外國人,亞非拉國家及俄羅斯在不斷增加,但歐美來中國的明顯減少。歐美來華的旅遊消費是屬於中高端消費,對GDP貢獻度估計不會小於3%左右。

他說,越來越少的歐美人來中國的話,對中國經濟肯定是負面的,也意味著對國際市場的吸引力、國際旅遊觀光產業的發展潛力、國際形象推廣方面,都是比較負面的。不僅是北京政府孤立,應該說對於整體華人來說,跟世界之間的距離會產生一定的疏遠感覺。

「旅遊發達的一些地方如日本、法國,在世界影響力相對來說會大很多,尤其像日本對東南亞文化的輸出有非常大的影響。中國在過去曾經旅遊業繁榮的時候,在全世界都會有比較多的粉絲,那現在這種情況就已經是難以存在。」#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