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飄來悠揚的笛聲,澳洲笛子演奏家盧炳從9歲從父親手中第一次接下笛子,就深深愛上了這一樂器。聆聽盧炳講述他人生中歷經的風浪,影射著「文革」後一代移民的生命縮影,從一無所有到漸入佳境,靠一雙巧手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在陌生的土地紮根。這一切的人生歷練,盡在他的竹笛演奏中。早前《大紀元》專訪過他年輕時的六次偷渡經歷,今期故事則透過他的音樂之路,回顧他來到自由社會後所經歷的種種。

近60年來,笛聲伴隨著盧炳度過了人生一個又一個重要階段,從廣東吹到澳門,又到澳洲,他參與過大大小小的表演,自學成才,做過音樂老師,致力於參加各類演出。出於對音樂的熱愛,2008年他在澳洲悉尼欣賞到神韻藝術團的演出,就被其內涵和高潮的技巧折服,合共看了5次神韻的他,對神韻中西合璧的樂團讚賞有嘉,甚至在2012年報名參加過樂團的樂手甄選,這段經歷讓他念念不忘。

盧炳在澳洲櫻桃小溪華人協會的活動期間演出。(受訪者提供)
盧炳在澳洲櫻桃小溪華人協會的活動期間演出。(受訪者提供)

自小展現吹笛天賦 澳門兼職得高薪

在大陸時,盧炳成長在廣州西關的一個書香之家,爸爸是個粵劇迷,從小就會彈琴,也很愛吹笛子,每天吃完飯都在家吹笛,耳濡目染下,他也愛上了音樂。9歲那年,父親教他吹笛後,很快就在同學中嶄露頭角,吹笛時吸引了很多同學跟他一起學,老師甚至嫉妒他的號召力,把他手上的笛子搶去,要他認錯才把樂器還給他。他的很多同學都記得這段經歷,多年後在聚會時回憶起來仍然忍俊不禁。

盧炳歷經6次艱險偷渡(見《憶六度逃離中國 68歲澳洲華裔無悔奔向自由》),逃離中國大陸來到澳門,他憑著勤奮好學的頭腦,到一間電子廠打工,隨後到一間水泥廠打工,那時候他仍然念念不忘自己吹笛的特長。一天他在報紙上無意看到一則廣告,他就去應徵。他回憶:「某大商業機構招請民樂演奏員,揚琴、二胡、笛子,這樣,在中國從未見過有公開招聘,很多工作都是走後門的。試音的時候,馬上就被錄用了,招聘的人第一次見面還說我是『笛王』,那麼多個應徵都沒有我吹得好。」

就這樣,盧生很快應徵成功,在夜晚時段演奏三小時,就可以得到50葡幣,那時候一般的工人工作12小時才有50元。這段經歷,是對他吹笛愛好的一個肯定。

移民澳洲打拼生涯 憑毅力異鄉站穩腳跟

盧炳在澳門生活的時間不長,1987年,他移民澳洲,生活壓力所迫,他忙於打工生涯,吹笛的愛好暫且放下,心愛的笛子壓在抽屜底下十幾年,甚至他的女兒都不知道原來爸爸會吹笛。

和很多華裔新移民一樣,盧炳落腳澳洲後,最初在朋友的介紹下到餐館打工,從雜工做起,每周要工作60個小時,先後工作過近20個餐廳。他認真觀察,努力鑽研菜式,一路升職,後來升任一間五星級飯店的高級廚師(Executive Chef),負責整個亞洲菜部門。

1988年盧炳在澳洲的餐館廚房工作照。(受訪者提供)
1988年盧炳在澳洲的餐館廚房工作照。(受訪者提供)

1994年盧炳在澳洲做廚師,當時升任為第二廚師。(受訪者提供)
1994年盧炳在澳洲做廚師,當時升任為第二廚師。(受訪者提供)

盧炳1998年進入酒店,任職高級廚師,管理亞洲菜部門。(受訪者提供)
盧炳1998年進入酒店,任職高級廚師,管理亞洲菜部門。(受訪者提供)

初到澳洲,學習英文是首先要面對的難題。在餐館打工期間,盧炳下決心學習英文,但每日工時特別長,工作期間又很忙碌,他就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學習:「我帶一本書,還有錄音帶,每天搭車的時候在車上背,回到酒樓,我們平時上班是早上10點到晚上10點,中間落場3點到5點,那段時間我就聽錄音,整本書背,將整篇文背下來。」

自學一段時間後,他又去報讀500小時的移民班,可以比較系統地學習英文,因為自學提供了一些基礎,他直接被安排到第二階段的學習。而且當時還有「電話口語導師」的服務,可以不用直接會面,在電話上就可以跟導師對話,提高他的口語能力。1993年,一位70歲的愛爾蘭電話口語導師每周都跟他練習,兩家人也成了好朋友,曾經會面飲茶,直至盧炳不再需要練習英文了,師生兩人仍有往來,每年聖誕節都會互寄賀卡和小禮物。一直到2014年,盧炳寄送禮物後一直沒有收到回應,他心裡一沉,親自前去她家拜訪,才得知她在幾個月前去世了。「我的電話導師當時也只是做義工而已,她的奉獻精神,一直都影響著我,到後來我在社會上也參加過不少義工活動。」

1993年,盧炳一家與愛爾蘭口語導師見面飲茶。(受訪者提供)
1993年,盧炳一家與愛爾蘭口語導師見面飲茶。(受訪者提供)

口語導師2013年最後寄給盧炳的聖誕卡。(受訪者提供)
口語導師2013年最後寄給盧炳的聖誕卡。(受訪者提供)

餐館打工只是為了得到一份穩定的收入,可以養家糊口,盧炳並不甘於此。在讀完移民班後,他又利用夜晚的時間到技術學院修讀機械工程的高級文憑課程,又成為澳洲工程師協會的會員。有了資格證後,他才辭去餐館工作,自立門戶經營自己的工程公司。

盧炳開了自己的工程公司,落手落腳做裝修工程。(受訪者提供)
盧炳開了自己的工程公司,落手落腳做裝修工程。(受訪者提供)

開公司後雖說是「老闆」,但大部份的工作都是他一個人完成,只有很大的工程才會請人一起做。他主要服務華人客戶,安裝、維修水電,設計、繪圖、裝修,客戶來源靠的是口碑。「我們華人工作比西人勤力很多,我們會一口氣完成工作才吃飯,但是西人很講究休息時間,每兩個小時就要休息,喝杯咖啡,到收工時間很多工作還沒有做完,這也是請華人做工程的優勢。」

自己開公司後,他有了更靈活的工作時間,可以自己安排假期,也多了與妻子、女兒的相處時光。更重要的是,他再次尋回了他的音樂愛好——笛子。

盧炳和他的手風琴拍檔組成「琴悠笛韻」組合。(受訪者提供)
盧炳和他的手風琴拍檔組成「琴悠笛韻」組合。(受訪者提供)

重拾音樂愛好 觀賞神韻讚賞有嘉

在工作不似做餐館那麼繁忙之餘,盧炳有了較多時間參加社區的娛樂活動,不時也在其中做義工。他仍記得2003年的中秋節,一個社區教會舉行中秋晚會,他拿出塵封多年的笛子,加上錄音機的伴奏音樂,吹了一首曲子,贏得了很多掌聲,還被讚美是當日表演的節目中最好的,鼓勵了他繼續自己的吹笛愛好。

盧炳教學生學習吹笛。(受訪者提供)
盧炳教學生學習吹笛。(受訪者提供)

「不久我關注到報紙上一則廣告,是有個華人學生想學吹笛,請上門老師,我就打過去問,沒想到一教就教了他兩年,在周末的時候教笛。」盧炳之後就自己開班,沒想到報名的人還挺多,甚至也有西人帶一對兒女來學習。隨後中文美術學校請他當老師,他的學生更多了,有學生參加音樂比賽得獎,當他看到學生得獎,感覺比自己得獎還高興。

悉尼的州議員也跟盧炳學習吹笛。(受訪者提供)
悉尼的州議員也跟盧炳學習吹笛。(受訪者提供)

盧炳的音樂之路越走越寬,自此之後帶著他的笛子參加了大大小小的慈善活動,獲得不少嘉獎。也曾獲邀到香港的荃灣大會堂演出,他描述,當時全場座無虛席,他感到非常鼓舞。後來還有一位手風琴樂手與他拍檔合作,組成了「琴悠笛韻」組合,兩人常常一起同台演出。「我一直沒有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每天都要練習兩個小時,我覺得不只是要保持水準,而且要不斷提升。」

2008年盧炳攜太太一起在澳洲悉尼觀賞神韻藝術團的演出,接受傳媒採訪。(明慧網)
2008年盧炳攜太太一起在澳洲悉尼觀賞神韻藝術團的演出,接受傳媒採訪。(明慧網)

對傳統音樂有著濃烈興趣的盧炳,2008年4月和太太首次欣賞了神韻藝術團在悉尼的演出,他讚賞不已:「現在中國把文藝節目搞的中不中,洋不洋,不像樣了,『神韻』讓我回到了我們祖先上古時期,信神佛、敬天地的古老時代。」

他當時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在看岳飛《精忠報國》的節目時,內心非常的感動。我們知道這個故事年代很久遠了,但中國古人精忠報國的精神,感受上依然震撼;因為現在的社會已經不是這樣了,演出時能夠讓人感受到那種精神。『神韻』把中國文化的價值全展現出來了,我非常的感動,優美至極。」

2009年,盧炳再次觀賞神韻藝術團的悉尼演出。(明慧網)
2009年,盧炳再次觀賞神韻藝術團的悉尼演出。(明慧網)

隨後他又多次欣賞神韻,甚至邀請他的朋友一起觀看,至今看了5次。「『神韻』明年若再來悉尼,我還要去看!」今次專訪中,他回味看過的演出,仍感到激動,從自己熟悉的民族音樂視角分析:「他們(神韻)的民族意識很濃厚,民樂加插在西洋樂隊裡,是恰到好處,笛子、琵琶、二胡三樣樂器,穿插得很洽當,竟然可以讓笛子、二胡在西洋樂隊中起到領奏的作用,這方面我非常非常欣賞,因為我自己沒有試過融合得那麼完美。」

*********

盧炳回顧自己生命中經歷的點點滴滴,發現他心愛的樂器——竹笛,一直在他人生中有著重要的位置,仙樂飄飄,引導著他跨過一個又一個的風浪,如今他仍沉浸在笛聲中,用音樂抒發自己對生命意義的感慨。◇

------------------

🗞️9.17暫別實體 立即預購
https://bit.ly/buybyepaper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