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創新」所帶來的利潤全給一群為數極少的人攫走,更糟的是「它們是毒品」,不但促成金融風暴,還讓世人染上投機炒作、貪婪欺騙的毒癮。
當全球股市暴起暴落、通貨膨脹持續不停、美國經濟時不時被唱衰之際,2012年8月出版的《大停滯》(The Great Stagnation)這本書重新浮現腦際。
該書作者柯文(Tyler Cowen)曾是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系主任,也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他的網誌「邊際革命」(Marginal Revolution)也曾被票選為「最受歡迎財經濟網誌」第二名,他也曾被《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 Week)稱譽為「美國最熱(當紅)的經濟學家」,可見此君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這本篇幅不多的短小精悍小書,分為六章循序漸進描繪出美國(也可以說是全球)遭逢的困境,除了舉出異於時下專家們的看法外,還告訴我們如何逃脫困境、迎向光明。
現今人類生活倒退到1953年
眾所周知,當前世人最苦惱的是工作難找、薪資倒退、M型社會、所得分配極端不均。但本書一開始就指出「從物質的角度來說,除了出現神奇的互聯網外,我們的生活基本上跟1953年沒有太大差別」,還是讓人吃驚,因為跟我們的感覺和認知似乎不同。
不過,作者提醒我們,經過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現代經濟增長,大多數國家從馬爾沙士(T. Malthus)所說的「貧窮陷阱」跳脫出來,之後一飛沖天,讓人們以為人類已突破限制,經濟可以永遠的高成長下去,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因為「科技」這項最關鍵的因素慢了下來,而且寶貴的土地等資源逐漸耗盡,除了出現神奇的互聯網之外,我們的物質生活基本上跟1953年沒太大差別,我們還在開車、還在用雪櫃,還在使用傳統的電燈開關,並沒有真正的「新科技」出現。
柯文教授提醒我們:近年來的許多創新,比較多的是「私有財」(個人獨享、可排他的財貨),而非「公共財」(或共用財,即共享、不可排他之財貨),這些創新,只讓少數政治與經濟勢力更加坐大,讓他們得以透過遊說活動搾取更多資源。舉例來說,要求政府訂出更嚴格的知識產權法來保護他們的利益,好讓他們推出只對他們有利、未必對大眾有利,亦即「為私」,而非「為公」的產品。作者特別指出「金融創新」,它所帶來的利潤全給一群為數極少的人攫走(佔領華爾街運動就是對此現象的抗議)。其實,更糟的是「它們是毒品」,不但促成金融風暴,還讓世人染上投機炒作、貪婪欺騙的毒癮。
「金融產業」該返本歸真
金融創新也讓「金融業」蓬勃發展,對於國民所得(或GDP)的提升在帳面上有正面貢獻,不過,金融業到底「生產」了甚麼?國民所得統計數據並沒有點出金融業成長背後問題叢生的本質。柯文教授語出驚人:被我們視為「創造價值」的活動,到頭來卻是在「摧毀價值」,他以房地產泡沫和錯誤的金融創新商品(毒品)作為佐證。
關於這一點,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早就在2008年金融海嘯掀起濤天巨浪之際,在2009年3月的《紐約時報》為文呼籲:返還傳統的小規模金融體系,讓金融機構只扮演「金融中介」角色,也就是右手接受民間的存款,左手再將這些存款貸放給從事實質生產的業者,而且要盡心盡力找到既有誠信又有能力,亦即生產力高的業者。
克魯曼形容這種傳統金融業是沈穩,甚至是無趣的企業。銀行在便利存款者的地點設立,而用諸如兩台免費的烤麵包機吸引存款戶,再用引來的錢提供貸款,情況就是這麼的簡單。也就是說,以槓桿原理迷惑世人的「衍生性金融」創新產品可以休矣!而金控公司這種金融百貨業也應該揠旗息鼓也!
柯文藉著檢討金融產業,指出當今國民所得統計的關鍵課題,特別又將政府的花費該不該作為「產出」,作了發人深省的解析。接著又對多國政府極力推動的「醫療產業」提出檢討。
柯文引用哈佛大學經濟學系教授David Cutler對1995年到2005年之間的美國生產力研究,指出該段期間美國的平均生產力每年增加2.4%,但醫療生產力卻是「負成長」,呈現出在沒效的醫療上花很多錢,換來的是非常有效的回報(對少數私人),問題非常值得探索。
「醫療產業」創新的疑惑
進一步言,醫療產業在科技創新下,對於人體器官移植、交易等又有「活摘器官」這種戕害人權的殘酷不幸事件出現。此外,作者在互聯網科技對就業機會貢獻甚少的分析中,間接指出當今全球失業潮和所得集中在很小一部份人身上的肇因,此由多年前對「蘋果電腦」的有關研究,也獲得證實。
總之,本書對全球景氣低迷,經濟停滯的主因作了根本性的診斷,言簡意賅的剖析很值得閱讀,尤其字裏行間隱約指出,錯誤的政府政策是罪魁禍首,而各國政府如今還繼續施用「印鈔救市」這種類似酗酒和毒癮的「創造有效需求」政策,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會讓問題越來越嚴重,「經濟大停滯」如何能了!
目前的局勢正印證已故前美國總統列根所說:「政府不能解決問題,政府本身就是問題!」所以,讓政府的角色回到正軌才可根本解決問題。如此一來,作者最後一章擺脫困局的藥方,就很有商榷餘地,尤其寄望於中國更是危險,由近期中國經濟的持續低緩就可知其一斑矣!#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