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會權益委員會指,政府去年起推出多個輸入外勞計劃,對本地勞工就業影響漸現。飲食、零售、建造業失業率上升,本港就業形勢不樂觀,工資受壓情況嚴重。促請政府檢討擴大輸入外勞政策,訂立煞停及減少外勞機制等,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及工資合理增長。
該會於7月進行「關心會員就業情況問卷」調查,共訪問3,288名會員,了解擴大輸入外勞的影響,發現「零售」、「飲食」及「建造業」的受訪者回覆處於「失業」狀態的比例較高,分別為20.2%、19.4%、16.2%。
該會並引述政府統計處8月份公布的最新季度就業統計調查,指飲食業、零售業及建造業的失業率,分別為5%、4.3%及4.3%,高過整體失業率3%,相比起2023年8月的數字(飲食業4.3%、零售業3.8%、建造業3.8%)有明顯上升。
三成受訪者收入減
總體受訪者有近三成(29.6%)表示,收入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問卷結果也發現有六成(60.2%)的受訪者表示,不認同或十分不認同政府透過擴大輸入外勞來補充勞動力,不認同的原因包括「減少本地工人就業機會」(84.3%)和「外勞壓低本地工資薪酬」(71.7%)。
調查又顯示,在外勞及人才計劃的夾擊下,整體受訪者對就業前景趨悲觀,有20.8%受訪者表示非常擔憂;27.2%表示擔憂。相較於2023年12月的同類會員問卷結果,對就業前景表示非常擔憂的受訪者增加超過8個百分點。
此外,受訪者普遍認為,改善薪酬待遇(76.8%)、改善行業工作條件(57.9%)和落實家庭友善措施(51.2%)有助促進就業。
建造業多宗欠薪 影響形象及新血入行
工聯會副理事長、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傑表示,自去年至今,私營工程量大減,現時建築師事務所及工程顧問公司的工作量亦受波及,出現要求員工放無薪假、裁員及自然流失等。連鎖效應下,可預見未來一兩年反映在承建商,分判商,工人身上,工作量將明顯減少。
建造業一般會按日薪方式計算薪酬,開工時數不穩;但一些大型公營工程則允許輸入外勞,外勞則劃一以月薪方式支付,僱主必然要思考及部署如何令外勞至少工作滿24天,「導致本地工人淪為替工」,及在私營工程量減少下,間接導致部份本地工人開工不足。
該會稱,收到不少工友反映意見,要凍結輸入外勞特別計劃,現時部份建造業工種已經「嗌唔起價」,本地工人開始減薪。
該會並指,建造業近期發生不少嚴重傷亡事故,更爆出多宗欠薪個案,嚴重影響行業形象及新血入行意欲,認為建造業要優先改善行業陋習,包括價低者得、欠薪及職安健等問題,建議政府設法改善,儘快通過《建造業付款保障條例草案》及引入科技,改善職安。
飲食業職工總會副主席余劍雄表示,港人北上消費導致市道疲弱,加上飲食業長期處於高強勞動的狀態,工時長、工作量大、工資長期偏低,導致沒有新人入行,也令行業留不住人才,不少有經驗的廚師都會選擇到外國或大陸發展,造成惡性循環及人才斷層。不過他認為,不應過份依賴外來勞動力,斷送行業發展,反而應優先改善行業的薪酬待遇及工作條件。
零售業工資中位數過去一年無增長
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黃國引述立法會資料指,去年9月4日勞工處推行「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暫時「解凍」26個職位不可輸入外勞的規定後,截至今年4月30日,共批出1,277宗申請,涉及8,586名外勞,已超出2022年全年的5,829名,和2021年的3,043名外勞。
批出的外勞當中,包括3,910名為之前不得輸入的26個工種,其中輸入最多的3個工種分別1,278名侍應生、779名初級廚師、961名售貨員,共3018名,佔26個工種的配額總數77%。此外,建造業輸入勞工特別計劃配額1.2萬名,發展局已共批出7,917個輸入外勞名額。
促制定煞停及減少外勞機制
該會指,香港仍有大量潛在勞動力有待發掘及釋放。現時本港勞動參與率只有55.2%,遠低於新加坡68.6%、南韓64.3%、澳門62.9%,在亞洲處於極低水準。
該會促請政府,密切監察本港勞動力市場,制定煞停及減少外勞機制,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和工資合理增長。因應當前建造業工程量減少,開工嚴重不足,需要凍結行業特別計劃,不再批出輸入外勞配額。此外定期公開輸入外勞的企業資料以便監察,諮詢受影響的行業工會意見,確保外勞薪酬不低於本地行業工資中位數,防止外勞計劃被濫用。
另外,其建議政府推動人手短缺行業,特別是低薪行業,優先提高薪酬福利待遇,改善工作條件,包括遏止嚴重工業意外發生、解決建造業欠薪亂象、減低工作強度、更多的家庭友善措施等,吸引潛在勞動力投身職場。@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