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巴黎奧運落幕,這場為期兩周的全球體育盛事帶來了無數激動人心的瞬間。隨著比賽結束,各國運動員陸續返鄉,攜回獎牌與豐厚獎金,但勝利的光環也伴隨著經濟代價。

獎金的經濟學與挑戰

根據香港體育學會和賽馬會的優秀運動員獎勵計劃,2024巴黎奧運會的香港金牌得主可獲得600萬元(港元,以下同)的獎金,銀牌300萬元,銅牌150萬元。此外,林大輝慈善基金透過林大輝中學給予傑出校友300萬元的獎勵。這使得張家朗可獲得至少900萬元獎金,而江旻憓和何詩蓓則各自可獲得600萬元和300萬元。

對奧運選手來說,獎牌不僅象徵榮耀,更是實質的經濟回報。運動員在備賽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包括訓練、器材、醫療等費用。這些支出往往需要充足的資金支持,才能讓運動員全力備戰。

根據香港體育學會的「精英訓練資助」計劃,2024-2025年的奧運項目成年全職運動員的資助金額依等級有所不同,分成六等級,標準資助從每月7,130元到44,500元不等,額外資助從每月8,390元到5,0000元不等,(見圖1)。非全職的補助則較低。

圖1:2024-2025年精英訓練資助成年類別金額。(資料來源:香港體育學會)
圖1:2024-2025年精英訓練資助成年類別金額。(資料來源:香港體育學會)

另外,中學生與青少年運動員亦有補助,仍在學的中學生依訓練時間分兩類,青少年依是否全職分兩類,並依據等級不同而提供不同補助金額,標準資助從每月2,530元到7,130元不等,額外資助從每月3,880元到8,390元不等。(見圖2)

圖2:2024-2025年精英訓練資助中學生/青少年金額。(資料來源:香港體育學會)
圖2:2024-2025年精英訓練資助中學生/青少年金額。(資料來源:香港體育學會)

香港體育學會網站顯示,香港目前約有1,118位運動員接受補助,其中青少年補助型約562人,菁英型補助約556人。其中,田徑、劍擊、武術、欖球及游泳是前五大主要受補助的項目(見表1)。

香港運動精英訓練資助人數統計
運動項目  青少年 精英 總計
Athletics 田徑  71 40 111
Fencing 劍擊 51 39 90
Wushu 武術 55 27 82
Rugby 欖球 23 58 81
Swimming 游泳 37 32 69
Karatedo 空手道 34 16 50
Badminton 羽毛球 18 28 46
Triathlon 三項鐵人 29 12 41
Table Tennis 乒乓球 20 20 40
Tennis 網球 33 6 39
Cycling 單車 11 24 35
Billiard Sports 桌球 11 23 34
Equestrian 馬術 23 11 34
Gymnastics 體操 28 6 34
Windsurfing 滑浪風帆 27 5 32
Squash 壁球 7 24 31
Skating 滑冰 18 11 29
Rowing 賽艇 8 18 26
Sailing 帆船 15 9 24
Football 足球   22 22
Contract Bridge 橋牌 4 17 21
Baseball 棒球   18 18
Taekwondo 跆拳道 10 6 16
Tenpin Bowling 保齡球 6 9 15
Cricket 板球   14 14
Mountaineering 攀山 11 3 14
Dragon Boat 龍舟   12 12
Esports 電競   12 12
Golf 高爾夫球 4 6 10
Judo 柔道 4 6 10
Roller Sports 滾軸運動 1 7 8
Chinese Chess 中國象棋 2 5 7
Canoe 獨木舟 1 4 5
Archery 射箭   4 4
Beach Volleyball沙灘排球   1 1
Shooting 射擊   1 1
  562 556 1118

而根據香港統計處「按主要工作所屬職業及性別劃分的就業人士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2024年3月到5月的統計資料,香港「精英甲+」與「精英甲」級別的運動員補助高於一般行業的收入中位數(見圖3),僅低於經理與專業人員的薪資,這意味著只有頂級選手才能在經濟上無後顧之憂地專心訓練。

圖3:(資料來源:香港統計處)
圖3:(資料來源:香港統計處)

儘管奧運獎金能提供短期支持,但並非所有運動員都能獲得高額補助,許多無緣獎牌的選手仍面臨經濟挑戰,現行獎金制度是否能在退役後提供保障值得探討。教育局年初回應立法會提問表示,自2018年推出「退役運動員轉型計劃」,共聘用249名學校體育推廣主任,年均約50人,起薪最低每月17,980元,略低於今年8大畢業生平均月薪25,250元。相比之下,知名精英運動員在退役後的出路相對較佳。社會應更多關注運動員退役後的生活質量,這也是對體育長遠發展的投資。

奧運與中國人權問題的交集

中國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取得了40枚金牌、27枚銀牌和24枚銅牌,穩居榜首。尤其在舉重、乒乓球和跳水項目上,中國選手幾乎全數摘金。

中國的體育系統長期以來採取的是舉國體制,由國家機器主導體育發展。中國的奧運選手多是自幼接受嚴格訓練的國家精英,生活在高度控制的環境中,成績直接與國家榮譽掛鉤,成功背後伴隨著來自國家體育系統的巨大壓力。甚至一言一行都被密切監視,任何失誤或脫軌都可能面臨來自隊友和國內輿論的巨大壓力。

8月3日的奧運乒乓球女單決賽上,世界排名第一的孫穎莎與挑戰衛冕的陳夢上演了中國內戰。最終,陳夢擊敗孫穎莎,成功衛冕。然而,陳夢卻遭到大量中國觀眾的噓聲和喝倒采,網上也出現了對她和教練的詆毀言論。

2021年,全紅嬋在東京奧運女子10公尺跳台項目中奪金,當被問到最想做的事時,她只是想去動物園。2024年,她再次奪金後卻抱著教練痛哭,似乎在宣洩心中的巨大壓力。而當英國選手與其他國家選手分享食物時,全紅嬋的第一反應是拒絕,與其他運動員的反應截然不同,顯示出她所處的環境與他們的差異。

日本駐台記者矢板明夫指出,全紅嬋的經歷是中國舉國體制下的典型寫照,成千上萬少男少女自幼接受無自由、缺乏人文素養的魔鬼訓練,失去了體育的初心。中國跳水隊和乒乓球隊近年來屢次獲得奧運金牌,但這些榮耀多數歸於國家,而非運動員個人。

相比之下,香港的運動員選拔體系則相對開放且多元。香港選手通常來自不同背景,參與運動更多出於興趣和個人追求,而非單純為國家榮譽。比如,香港選手何詩蓓除了是學霸,還曾是辯論社校隊成員,鋼琴水平也不俗。香港的青少年培訓計畫,除了體育專項外,還注重人文素養,而這與中國大陸的運動員培養機制形成了鮮明對比。許多曾經風光一時的中國運動員,如前體操冠軍張尚武和前跳水冠軍桑雪等,在失去光環後喪失了謀生能力。

中共經常利用優秀運動員展示國家體育成就,以鞏固國際形象和內部政權穩定。然而,奧運會應該關注人權,展現運動的力與美,而非成為國家炫耀國力的工具。為奪獎而忽略美感,讓運動偏離純粹。奧運精神應是全球共同追求美好未來的象徵,而非僅為獎牌而競爭。@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