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共出口導向型經濟一直是經濟增長的動力,幫助抵消國內消費疲弱和房地產市場長期低迷帶來的壓力。
但美國經濟放緩可能抑制全球對中國商品的需求,中共當局大力扶持出口製造業,也引起了各國的警惕,這種出口型經濟無法持續。中共宣傳促進內需,因沒有經濟結構性改變,只能是隔靴搔癢。
中國出口低於預期
8月7日,中共海關總署發布了7月份進出口貿易數據,7月份出口增長速度放緩至同比7%,創近3個月來的新低,低於6月份8.6%的增幅,此前分析師預計中國出口將增長9.7%。
7月份貿易順差為846.5億美元,低於6月份的990.5億美元,也低於經濟學家預期的984億美元。
而進口增長7.2%,扭轉了6月份同比下降2.3%的局面,並遠高於路透社預測的3.5%的增幅。
7月份出口意外放緩,表明外貿(上個季度經濟復甦的關鍵支撐)對第三季度GDP的支撐作用可能減弱。
荷蘭國際銀行(ING)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宋林表示:「由於基數效應,中國出口近期可能保持個位數增長,但考慮到外部需求放緩和關稅,2024年下半年的出口出貨量將面臨更大壓力。」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王國臣對大紀元表示,中國大陸進出口事實上已經從去年開始都是負成長的,都是衰退的。如果搭配大陸PMI看,大陸PMI連續兩三個月都低於50%,說明大陸的產能在萎縮,可是國內的消費更頹廢,所以才出口。隨著國內的投資頹靡,可以預期後續的出口一定會下降。
「出口雖然佔GDP的比例不高,大概2%左右,可是牽扯到很多的外商,外商會帶動就業、貢獻稅收。如果出口持續頹靡,大陸經濟會更加的頹靡,出口衰退也會加劇人民幣貶值的壓力。」
美國經濟放緩影響中國出口 新興市場取代不了
中國大陸的貨物出口對於其實現經濟增長目標至關重要,目前美國仍是中國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但美國經濟放緩,可能會抑制全球對中國商品的需求。
美國經濟放緩還可能對新興市場造成特別嚴重的打擊,這種溢出效應可能會破壞中共政府推行的貿易多元化戰略,即向越南、沙特阿拉伯等國家出口更多產品。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美國經濟的增長正在放緩,最近全球股市下跌,並引發人們對美聯儲可能長期維持過高利率的擔憂,美國失業率近期大幅上升也是明證。
「我們本來預期,美聯儲(Fed)應該早在年初就應該要調降利率。」王國臣表示,可是一直拖到現在,9月份才可能會調降。如果把貨幣政策影響實體經濟的效果算半年的話,美國經濟衰退是必然的了,現在大家爭論的只是硬著陸還是軟著陸。
「北京當局一直說出口要轉移到新興市場,但這些國家無法變成比美歐更重要的市場,也受不了一直接收到中國貨物,影響本國產業發展。墨西哥、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等,都制定了相應的關稅制裁或反傾銷調查。」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表示,全球經濟、歐洲和中國都已經陷入衰退,美國也在接近衰退的邊緣,全球經濟顯然失去了向上增長的動力。依賴於國際貿易的國家受到的影響肯定會更大,會對中國經濟構成更大的威脅。
「中國的進出口在過去一年多以來,對歐美國家的進出口都在大幅度減少,更多由俄羅斯亞非國家取代。但這些替代國的經濟規模和市場規模,都不足以滿足中國的巨大的胃口。所以中共出口增長後繼乏力,是自然而然的。這意味著未來下半年和明年來說,中國的進出口形勢會更加嚴峻,經濟增長的目標也更難保持。」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副教授孫國祥對大紀元表示,中共認為歐盟很重要、東盟很重要,但事實上都是整體市場,美國依舊是中國最重要的單一出口市場,美國經濟放緩,會直接導致對中國商品直接需求的減少。
「不僅如此,美國經濟放緩還會透過全球供應鏈跟消費市場,間接影響其它國家對中國商品的需求。」
孫國祥表示,中國加大對東盟、中亞、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的開拓。事實上第三世界國家經濟的確在發展當中,但能不能直接就轉化成為消費力?都還需要時間。
「而且新興市場本身是非常脆弱的,對全球經濟波動更加敏感,當美國的經濟放緩,受到的影響更大。它們製造的產品本來也是輸往美國的,如果對美國出口降低的話,可能會出現國內平行替代中國商品。」
中共高喊提振內需 專家:隔靴搔癢
近年來,中國出口一直是經濟增長的動力,幫助抵消國內消費疲弱和房地產市場長期低迷帶來的壓力。
中國出口在全球製造業中的份額不斷上升,目前已超過30%。許多國家對中國的貿易主導地位感到不安,美國、歐洲以及從土耳其到印度尼西亞的新興經濟體,都提高了中國產品的關稅並設置了其它壁壘。
中共當局也意識到外部需求面臨的風險,一直在強調刺激國內消費。
中共當局上個月承諾,將把消費支出作為政策的重中之重,政府公布了一項20步行動計劃,鼓勵增加服務業支出,但該計劃並未提供多少財政激勵措施來刺激國內需求。
謝田表示,推動內需的前提是民眾收入、就業增加,現在中國就業狀況沒有改善。並且樓價下跌,老百姓即使有儲蓄,也只能存儲起來,預防未來的不確定性。內需在這種情況下是不可能發展的。
「它總是要做點甚麼來欺騙人民,不必當真。為甚麼三中全會拖了那麼久,他們自己也知道,實在是無計可圖、黔驢技窮。」
王國臣表示,內需現在沒辦法提振,習近平講內需講得很虛,比如說共同富裕。但這也符合他的習慣,反正就叫你消費,可是怎麼消費不是重點,心思都動在半導體上,消費面的政策反而很虛、很淡。
王國臣表示,中國大陸就算覺得消費很重要,可是在制度邏輯上面,還是不希望消費的。因為消費越多你的GDP就會越下降,比如說上海消費江蘇的東西越多,就等於江蘇的GDP會高過上海,這是為甚麼過去都會有諸侯經濟的現象。
「現在也是一樣,國際大餅都吃不到的時候,大家只能吃各省市的餅、鄰省的餅。所以習近平最近又提到了,叫地方老實一點,不要搞諸侯經濟。所以制度面上面他們也不希望擴大消費。」
孫國祥表示,如果提出一些比較明確支持市場的政策的話,還是有一些短期的效果。但面對中國的高樓價、高教育跟醫療成本,這種減稅降費,就會被稀釋掉。
「內需不足的根本原因,在於收入分配不均跟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要全面解決中國的內需問題,都需要更深入的改革。但三中全會根本沒有發生任何改變。」
孫國祥表示,當局在這個情況下提升內需,只是在隔靴搔癢。如果不解決這個靴子裏面的經濟結構性問題,這種隔靴搔癢只不過是一種心理的安慰而已。
「另外,中國大陸的經濟政策全部都在打架或是矛盾的。比如它在提升內需的時候,還要實現經濟轉型、產業升級跟環境保護等多重目標,這些目標都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矛盾。」他說。
出口型經濟無法持續
儘管如此,專家們預測,中共未來會持續扶持製造業並推動出口,即使這種出口型經濟無法持續。
孫國祥認為,中共未來還是會持續扶持製造業並推動出口,即所謂的新重商主義,透過經貿增強自己的實力,推動製造業向高端智能化轉型。但這種政策沒法給老百姓創造出就業機會,必須要出口,由國外提供就業機會,才能確保國內社會、經濟的穩定,其實就是保障中共自身的政權安全。
「我個人認為,中國未來出口型的經濟不會發生改變,只會繼續硬著頭皮繼續推動下去。還會不斷透過中國市場來引誘發展中國家,去跟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議。」
王國臣也認為,中共當局不會放棄製造業優先、出口導向的政策。
「製造業優先跟習的偏好有關,他的思維很簡單,就是二十世紀初工業革命的思維,看得到的商品才叫做有價值;中共不斷地印鈔票,結果人民幣應該貶值,可是人民幣又守在7.2、7.1左右,出口賺了錢後匯率應該要升值。」
王國臣表示,中國的跨境電商現在很凶悍地侵蝕美國,會幫助中國出口。「我們測算一下,中國的跨境電商出口和進口,差距是4倍,中國大陸後續會更多地利用跨境電商來幫助他們出口。」
「原因在於中國大陸網絡管制,大陸民眾無法使用Amazon的網頁或APP,可美國民眾可以使用拼多多和淘寶的APP,美國管不了。所以這種不公平的貿易,會成為後續中國大陸支撐出口重要手段,也會成為貿易的新爭端。」
但王國臣認為,中國大陸的出口製造業一定會衰退。
他說,因為新興市場國家有優勢,一是工資的優勢,二是沒有受到美國的封鎖。中國大陸現在想辦法努力保持出口優勢,但被其它國家追趕上,只是遲早的問題。
「從大方向來講,可以確定說,中國大陸的出口製造業一定會衰退。可是衰退的時間會發生在哪一點,還要繼續再看。」
「現在中國大陸就是垃圾時間,能拖多久算多久。」他說。#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