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本特教堂位在丹麥靈斯泰茲(Ringsted, Denmark),是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最古老的磚造教堂,也是丹麥第一座王室教堂。教堂在1170年由丹麥國王瓦爾德馬一世(King Valdemar I)委託建造,作為父親聖克努特(St. Canute)的陵墓與紀念之所。
紅磚,在12世紀的丹麥是最常見的建築材料。聖本特教堂的紅磚外觀據說是丹麥最古老的紅磚建築,教堂的特色包括帶有石雕的幾何造型立面、堅固的牆壁、圓形切面、細長的窗戶和羅馬式塔樓。
教堂最早位於本篤會(Benedictine)修道院的北翼,是一座倫巴底風格(Lombard style)的獨立建築。倫巴底風格源自意大利北部早期的羅馬式建築(Romanesque architecture)。
聖本特教堂的羅馬式建築特色包括:磚造的外牆、牆壁雕刻、圓拱門、厚實的牆壁、堅固的石柱與裝飾性的拱廊。後來又增建哥德式風格的結構,例如拱頂和塔樓的尖拱。
教堂呈十字架形,中殿位在中央,還有耳堂和一座聳立在十字形中央上方的塔樓。
大門直通中央中殿。牆壁上方的天窗和一樓的窗戶將室外柔和的光線引入。圓形拱門和高聳的柱子支撐著拱形天花板。天花板拱頂的設計不像拱形磚牆和深色石頭地板那般厚重,反倒展現出輕盈與精緻感,將眾人的視線帶向至祭壇,祭壇以優雅的造型圖案和雕刻浮雕裝飾。
聖本特教堂的拱形天花板是中世紀獨創的建築典範。挑高的天花板位在中殿上方,以精雕細琢的木樑裝飾,營造出一種宏偉與令人讚歎的美感。每根橫樑都精心設計,帶有造型圖樣、簡單的幾何圖形與意象圖案等裝飾。天花板不只是結構的需要,也作為描繪信仰的地方。
教堂裏也擁有優美的濕壁畫,稱為 「kallkmalerier」,展示丹麥君主和宗教人物。1868年丹麥考古學家Jacob Kornerup發現了這些壁畫。此外,1609年發現的講壇(pulpit)和1699年發現的祭壇畫(altarpiece)也是聖本特教堂的亮點。
聖本特教堂最著名的濕壁畫《艾格尼絲女王》(Queen Agnes)繪製於1300年左右,描繪坐在金色王座上的丹麥王后。在她的左邊,士兵們準備淹死國王埃里克五世(King Eric V);在她的右邊,漁民從海裏打撈國王的屍體,準備送往聖本特教堂。這幅畫的風格類似意大利濕壁畫,頂端有拉丁銘文和彩色的水彩繪圖。
教堂的另一幅濕壁畫是為了裝飾教堂而設計,描繪中世紀時期的熱鬧景象。在這幅特別的畫作中,有三個人物正在玩桌遊,周圍有銘文、鮮豔的色彩和植物圖樣。
聖本特教堂裏的中世紀講壇是一座引人目光的工藝典範。木頭刻製的高架講壇,有華麗的雕刻、象徵性圖案和聖經場景等細緻的裝飾。彩色雕刻尤其表現在聖人、天使和使徒身上。講壇上方有一個華麗的木製天篷(canopy),上面裝飾著鍍金浮雕與代表四個元素的精緻雕刻。
聖本特教堂的聖所(chancel,神職人員和唱詩班人員的座席)與祭壇(altar)體現教堂的聖心(sacred heart,耶穌之心或愛的源泉之意)。祭壇位於教堂東側,是聖所的焦點。聖所通常用來舉行宗教儀式,裏面的設計與教堂外的磚牆形成鮮明對比,有黃金雕刻、富含意象的圖案和聖物等裝飾。
祭壇畫作工精緻,其神聖的意涵與豐富的象徵意義引人入勝。最早可追溯至一位不知名的藝術家在1699年繪製的《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祭壇畫的周圍有宗教人物雕刻、聖物和鍍金飾品。
1899至1910年間,丹麥建築師斯托克(H.B. Storck)主導聖本特教堂的翻修,將教堂恢復成最早的羅馬式風格。#
原文:St. Bendt’s Church: Denmark’s Royal Landmark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國際自由新聞工作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