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本周在北京召開三中全會,卻難掩百姓吐槽──「歷史的垃圾時間」成繼「躺平」之後的新網絡流行語。

過去一個月,「歷史的垃圾時間」這個帶宿命觀的標籤開始頻繁出現在中國社交媒體平台上。經濟低迷引發了老百姓對工作、收入和機遇前景的悲觀情緒,並引發了大家對時代的共鳴,認為個人不能改變任何事情,現在就是「歷史的垃圾時間」。

「垃圾時間」是一個體育賽事術語,指限時比賽中,因雙方隊伍分數差距太大,難以改變勝負結果。

中共國家媒體和評論員紛紛帶頭批這一術語,並批評有關中國經濟衰退下行的說法,此舉反過來加快了這個流行語的傳播。

中國經濟失衡給三中全會施壓

北京剛公布的二季度經濟增長低於預期,為4.7%,也低於第一季度增長(5.3%)。這些都凸顯了房地產危機和消費支出停滯帶來的經濟拖累。

國外投行紛紛據此下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高盛將中國全年GDP增長預測從5.0%下調至4.9%,而巴克萊將其預測從5.0%下調至4.8%。

法國興業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姚煒(Wei Yao)在周一的研究報告中表示,中國經濟正表現出嚴重的失衡;經濟依靠外部需求和供應側的努力艱難前行,國內需求仍然非常低迷。

這些都給周一(7月15日)開始的中共第三次全會施加了壓力,預計中共將在周四(7月18日)會後介紹未來幾年的經濟戰略,包括推動技術進步的措施。

專家:三中不會迎來範式轉變

英國智庫貝理雅全球變化研究所的中國問題專家魯比‧奧斯曼(Ruby Osman)撰文說,中共三中全會根本算不上一場經濟會議,它跟所有全會一樣都是政治性的。

根據她的分析,中共三中全會「不會提供許多人所希望的完全經濟明朗,也不會提供大規模的消費刺激計劃」。

她說,三中「不會迎來範式轉變的時刻」。

在高層人事變動和前外交部長秦剛、國防部長李尚福失蹤之後,外界對習近平領導團隊的穩定性產生了懷疑。依靠黨的檢查組來制衡黨本身的權力,這也引發了人們對這種方法可持續性的懷疑。

在商業領域,儘管有旨在減少官僚主義和鼓勵私營部門增長的舉措,但未能打消一些私營企業和外國投資者的猶豫情緒。

中國人對造成不平等看法有了巨大變化

中國人對造成不平等的看法跟過去有了很大的不同。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人們對努力工作的信心已經消退,對系統性不公正的擔憂卻在增加。

2009年或2014年的調查顯示,大多數中國人認為自己不夠努力或能力不足是造成貧困的最大原因。

哈佛大學約翰‧斯旺安斯特拉國際研究與社會學榮休教授懷默霆(Martin K. Whyte)和史丹福大學FSI國際所亞太研究中心教授羅斯高(Scott Rozelle)的研究發現,到2023年,人們認為造成貧困的主要原因是機會不平等,不公平的經濟制度則排在第三位。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專家上周在談到這項研究時說:「公眾對未來越不確定,就越不可能參與消費或投資新業務。因此,不平等感最有可能帶來的後果就是經濟放緩。」

隨著經濟持續衰退 中國刺傷事件頻發

中國的一些研究表明,犯罪率與失業率等經濟指標之間存在相關性。

2023年春天,青年失業率創下歷史新高;一度有超過五分之一的16至24歲人群失業。隨後中共政府改用不同的指標來計算青年失業率。

與此同時,其它經濟危機加劇,包括房地產崩盤──這導致違約並引發了全國各地的抗議活動。隨著地方政府陷入財政困境,一些城市削減了基本服務或減少了老年人的醫療福利。

專家表示,近年來,隨著中國https://convert.webbaseapp.com/#經濟努力從COVID疫情中復甦,焦慮和不滿情緒在全國蔓延。

香港中文大學法學副教授苗苗(Michelle Miao)表示,隨著經濟持續衰退,網上的猜測可能反映出公眾自身的擔憂。

她告訴CNN:「通常,當人們反思這些問題時,對社會事件做出自己的解讀時,他們會借來反映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想法……作為折射當前社會現實的一面鏡子。」

對蘇州刺傷日本母子巴士站案和吉林公園刺傷美國外教案,中共官方稱,兩宗嫌疑人均無業。

在社交媒體上,中國人明顯認為,經濟不安全正在使這個國家變得不安全。

一位微博用戶寫道,中共的財政壓力「層層傳遞到每個人身上」。

「不要讓自己成為經濟環境的犧牲品」,他們說。#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