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中和元年(881年),起兵作亂的黃巢率兵攻陷帝都長安。唐僖宗震驚之際,決定仿傚唐玄宗出逃蜀地避難。當時伴駕的官員中,就有韋昭度(字正紀),他於同年擔任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副宰相)。
黃巢之亂直到中和四年(884年)方被唐軍平定。此時的大唐風雨飄搖,猶如隨時傾覆的大廈,在動盪中搖搖欲墜。
好景沒過幾年,唐僖宗再次遭到重創,光啟三年(887年),鳳翔節度使李昌符作亂叛唐,襲擊唐僖宗的行宮。這次的叛亂更令僖宗驚心動魄,驚恐之餘,惶惶不安終日。因為叛軍襲擊的目標就是皇帝的行宮。
韋昭度召集禁軍,誓言征討叛賊,為表決心還將自己的家眷留作人質。韋昭度破釜沉舟,最終平定了叛亂。因保駕之功改任太保兼任侍中,獲封扶陽郡公。
僖宗在內憂外患中駕崩,文德元年(888年)僖宗的弟弟李傑即位,是為唐昭宗。韋昭度攝冢宰(吏部尚書),不久之後又拜中書令,成了正牌宰相,受封岐國公。此時的韋昭度官居顯赫,位極人臣。
韋昭度和擔任吏部尚書的表弟李磎相互呼應,成為朝中最有權勢的新貴,一時之間風頭無兩,天下趨炎附勢者均以能攀附韋昭度為榮。
出人意料的是,就在韋昭度權勢達到頂峰時,府上來了一位素昧平生的不速之客,而且還是一介方外之士。
那天,韋昭度正獨坐在庭院中,聽說有老僧前來求見,便同意讓門吏帶進來。
大唐雖經歷了安史之亂,黃巢起義等動盪,不過整體國風民風崇佛敬道,歷代不衰。所以當韋昭度見到老僧時,只覺得對方儀態卓然,猶如天外來仙一般,令人肅然起敬。像韋昭度這般權傾天下的朝中新貴,在老僧面前也只有頂禮的份兒,不敢擅自造次。
老僧很坦率,開門見山地對韋昭度說:「國公,您將大禍臨頭了,能否隨貧道離開這裏啊?」也不知二人是何時結下的善緣,修行有素的老僧看到國公將遭不測之禍,特意前來接他一同離開,以免遭日後生死大劫。
這消息來得突然,老僧的話令韋昭度極為震驚,頓時臉色大變,心裏很是恐懼,過了好一會兒才緩過來。他對老僧說:「我當權主政已經很久了,內心深處時常擔憂禍事降臨,我很願意遠行,然而我需要辭別家眷。」
原來在老僧到來之前,韋昭度就心有預感,擔心災難會降臨在頭上。他闖蕩官場,這一路走來從地方到朝堂,得面對多少利益紛爭,那政敵自然是少不了的。
身在亂世,外人看到的是他每天風光無限,而他的內心深處卻為自己的處境擔憂不已。能有解脫之道,他心裏自然是非常願意隨老僧同去,遠離險惡的是非之地。
但是韋昭度放不下家眷,希望老僧給他一點時間,好跟家人告別。畢竟這一離開就得放下所有的榮華富貴,而且是徹底地遠離世俗。顯然這不是一個很容易的決定,他需要點時間和家人道別溝通。
老僧聽了,不許他告別,只是催促他快點離開,但韋昭度終究是放不下親情。他把僧人晾在一邊兒,自己召集家人,說明自己的意思,要放下眼下的權位,跟老僧一起離開。
家裏的大人小孩聽了都哭起來,哭著勸韋昭度說:「不要相信僧人的妄言。」家人哭哭啼啼的,拽著他的衣服不肯撒手。
當韋昭度好不容易擺脫了家人的糾纏,來到庭院中尋找老僧時,老僧已經消失不見了。他詢問門吏,但誰也沒看見老僧是怎麼離開韋府的。
看來這位老僧是一位有神通的神僧,來去自如,讓人神不知鬼不覺。韋昭度白白錯過了離開的機緣。
此後不到兩個月,韋昭度的政敵突然發難,特別是鎮守地方擁有軍權的節度使,逼著皇帝罷免韋昭度和李磎。
晚唐的皇帝已大權旁落,面對囂張的節度使,唐昭宗不得不同意他們的要求。此後李磎和韋昭度都被政敵所殺。
記載中韋昭度因為放不下親情,錯失了跟隨老僧離開的機緣,結果兩個月後真的遭了劫難,實在是可惜,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訓。當年的老僧之所以勸韋昭度離開,是因為他看到了韋昭度未來將遭遇的災難。
如果類似的事情發生在現實社會,一個人得知災難懸在頭頂,迫在眉睫,很快就會降臨在自己身上,唯有拋下權勢、富貴,儘快離開險惡的是非之地,不知他是否捨得拋下所有,趨吉避災呢?如果是您,您將如何選擇呢?
參考資料:
《舊唐書‧韋昭度傳》卷179
《中朝故事》南唐尉遲偓 撰@*#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