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曾與我的自由主義朋友討論過大學教育的價值問題。他們認為大學教育就是浪費時間和毫無意義的金錢支出。他們進一步指出,對於主修文科的人來說尤其如此,而我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文科生。

我的論點來自我的親身經歷。在將近七年的文學學習中,我培養了一些技能,我認為這些技能對於一個人在生活中取得成功是非常寶貴的,不管他以後選擇甚麼領域的職業。比如分析性思維能力(analytical thinking),這是解決問題所必需的素養。還有有效的演講和寫作能力,這是在任何競爭環境中讓自己的觀點被接受的必要條件。

至今我仍然相信這些技能的價值,也相信文科教育的價值。而在當時,公立大學一個本科學位的學費不到1萬美元,而私立大學的學費可能是公立大學的五六倍之多。

如今,大學教育的學費普遍要貴得多得多。而且,與它所提供的經濟利益相比,費用實在太高了,已經不再合理了。

因此,對於許多人而言,大學教育已經成為一場騙局,對此我深表同情。

令人瞠目的大學費用

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News & World Report)報道,2023—2024學年公立大學州內學生的平均學費為10,662美元,州外學生的平均學費為23,630美元。私立大學的平均學費為42,162美元,而精英私立大學的情況更嚇人。精英私立大學的平均學費超過了每年9萬美元的門檻。而這僅僅只是一年的學費!

從全國範圍來看,數百萬大學生通過貸款來支付全部或部份入學費用。其中許多貸款的利率相對較高,達到6.5%至7%,這使得他們未來越來越難以償還貸款。有些人乾脆放棄償還貸款,宣布個人破產。因此,在2023年,美國年輕大學畢業生的破產申請創下了歷史新高。更糟心的是,這種情況發生在他們人生中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在畢業後的幾年裏,這些年輕人正試圖開始他們的事業和家庭。

有人可能會說,在大學學位上的投資無論多麼昂貴,最終都會「得到回報」,因為大學畢業生的收入通常高於高中畢業生。事實的確如此。男性大學畢業生平均每周比男性高中畢業生多賺約500美元,這相當於他們一生多賺約90萬美元。相比之下,女性接受大學教育的經濟優勢較小,一生僅能多獲得63萬美元。一項研究表明,職業和行業的性別差異是造成這種差距的重要原因,女性在高技能職業中的工作中斷和工作時間較短也是重要因素。

從帳面上看,我們可能會認為欠下20萬至50萬美元的債務仍然是「物有所值的」,因為放眼一生,仍然會有財務優勢。然而報告中的債務數字具有誤導性。這些數字不包括利息成本,根據利率和貸款期限的不同,利息成本可使負債總額再增加約30%。

此外,這些都是粗略的數字。就像用來證明男女薪酬差距的數字一樣,比較的是所有男性和所有女性的平均薪酬,並沒有考慮男性選擇進入的領域與女性相比有哪些不同,也沒有考慮男性的工作時間與女性相比有多少差異。

如果正確衡量薪酬差距,更具體地比較同類職業和同類工作時間,我們就會發現根本不存在太大差距。

如果我們不是比較總的數字,而是比較大學畢業生和高中畢業生的平均薪酬,比如機械行業或主要由男性從事的危險工作,情況就會不同。這裏有一個例子,水管工與醫生的收入差距並沒有人們想像中那麼明顯。

好消息就是,就連一些全球知名大公司,包括Google、蘋果(Apple)和奈飛(Netflix)等,已不再要求大多數新員工擁有大學學位。這些企業認為,這是因為現在很多年輕人能夠自學必要的入職技能,然後在被錄用後通過培訓迅速掌握必要的崗位技能。#

作者簡介:馬克‧福特(Mark Ford),11歲時開始了他的職業寫作生涯,創作了《業餘愛好者的藉口》(Excuses for the Amateur),這是一本針對文法學校不良學生的自助指南。這本書預示了他的未來,一經出版即成為暢銷書,還讓他受到了當時學校保守主義觀念強烈的管理人員的嚴厲訓斥。在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獲得碩士學位後,他在非洲待了兩年,從事教學和寫作,然後回到華盛頓特區從事作家工作,並最終在一家精品出版社擔任編輯。四年後,他搬到佛羅里達州,擔任一家商業通訊出版社的編輯總監。七年後,他第一次退休。一年後,他加入阿哥拉(Agora)出版社,擔任首席增長戰略師,帶領讓讀者人數從約10萬攀升到300多萬,出版社收入從800萬美元劇增到超過10億美元。2000年,他專注於為阿哥拉出版社和約翰威立(John Wiley & Sons)出版社著書立說。他的幾本書已成為《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和《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排行榜的暢銷書。

原文:Is College Education No Longer Worth I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