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孫思邈淡泊名利,仙風道骨,不慕仕途。他的學識和道行高深,「精識高道,深達攝生」,深懂得古今的修行攝生之道,相傳他活到141歲,外貌非常年輕,人們從他身上看到修道的神奇,尊敬他如洛下閎、安期先生之類的神仙。

孫思邈的神通

孫思邈,出生於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七歲時就每日能背誦千餘字。到了成年時,他已熟諳莊子、老子以及百家學說,並註釋了《老子》(唐時已亡佚),且對佛教經典頗有研究。當時洛州總管獨孤信見到他後嘆道:「此聖童也,但恨其器大識小,難為用也。」

孫思邈不僅專注於博採群經、研究藥方救濟蒼生,而且精研陰陽數術能夠推步(用儀器或算術來考測天象)、度量乾坤。

《舊唐書》記載,北周宣帝時(西元578─579年),皇室多事,孫思邈就隱居到太白山。隋朝建立後,隋文帝徵召他為國子博士,他稱病推辭不出。孫思邈跟親近的人說:「五十年後,會有聖人出,那時我才助他救人濟世。」過了五十年,聖君唐太宗即位(西元627年)後徵召他,他就欣然受召前往京師,幫助太宗濟世安民。太宗讚歎他是「有道者」。太宗要授他爵位,他堅決推辭不受,只願濟助蒼生,修身養道。

除了知天象,孫思邈也知曉前朝史事。魏徵等人在修齊、梁、陳、周、隋五代史事時,恐有遺漏史實,屢次拜訪請益於孫思邈。孫思邈娓娓道來,敘事詳盡,有如親歷一般。

孫思邈還能看到他人的前途。例如,在他的孫子孫溥還沒有來到人間之時,他竟然已經知道他「未來的孫子」會在哪裏為官和擔任甚麼職務了。在《舊唐書》記載著:太子詹事盧齊卿小時候,曾請問孫思邈自己未來的事,思邈告訴他說:「你五十年後位登方伯(刺史),我的孫子當為你的下屬官吏。」後來齊卿擔任徐州刺史時,孫思邈的孫子孫溥果然出任徐州蕭縣的縣丞,也就是盧齊卿的下屬。

清 董誥《洞天蔚秀》(局部),現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 董誥《洞天蔚秀》(局部),現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亂世救人 蒼生大醫

孫思邈一生行醫,心在蒼生,活人無數,體現了「大醫精神」。在亂世中,他心如止水,以一顆純善之心待人,沒有貧富貴賤的分別,人們都被他的至善所打動。

● 義診換人參救人

在隋朝末年天下紛亂之際,孫思邈依然四處行醫。有一天行醫到江西九江地界,被一夥佔山為王的強盜綁架到山寨。有人對山大王說,這是個探子。孫思邈對山大王說:「我不是探子,是醫生,已七十歲了,怎麼會是探子呢?」他看上去才三四十歲,那些盜賊詫異道:「你難道是神仙?」

山大王一試他,發現果真是醫生,就要把他留下來,給山上的眾老少看病。孫思邈對山大王說:「您是否常胸腹發脹,便乾燥,尿頻細綿,失眠多睡,早起口苦,牙齦出血……」聽完之後,山大王大為吃驚,明白了這不是一個普通的醫生。一位與山大王結拜為兄弟的人,患重症,但缺關鍵的藥材人參,山寨沒有,需要下山採購。山大王說:「搶,去搶來。」孫思邈忙道:「此法不妥,治病救人豈可行不仁之事?」

然而山寨並沒有足夠的銀兩去購買昂貴的人參。孫思邈說,倘允許下山,他可順利解決。山大王擔心他一去不返,便讓一個人跟隨,限期為六日。孫思邈說,治病救人要緊,誓言返寨。

到了山下一個藥店,孫思邈向店主表明自己行醫,可以在此坐堂看診三天,報酬是三兩人參。店主叫一個夥計,測試他的醫術,孫思邈診得此人三年中苦於胃寒腹滿。店主發現這人了得,便要求他坐堂八天,否則換不來人參。孫思邈也不計較,反正都是救人,只是想著和山寨大王六天的約定,於是商量說,可在六日內趕工趕點,一天兩天活兒,並許諾日後得空,可再上門。

他坐堂之後,上門求診的患者接踵而至,口耳相傳之下,人越來越多,店關得很晚,孫思邈在疲勞中都堅持下來。三天裏接診人數,竟超過該藥店開張半年的總和。

六天之後,他終於換得三兩人參。當他回山寨時,山大王也已經知道情況,頗為感激。病人服藥之後,病情立即好轉。孫思邈接受了山大王好意,卻謝絕獎賞,只提了一個要求,下山尋訪原九江太守。山大王被孫思邈一言九鼎的醫德所打動,痛快地應允。

● 體恤蒼生 巡迴義診

孫思邈曾經在中原焦作一帶行醫,長達二十餘年。一開始,他在小山村一戶人家住下,在門口置一張小案几,他坐在几後,正對面就是患者座位,儘可能與病患縮短距離。對上門的患者,只收取微薄的藥費,恰夠成本。遇上家貧者,則分文不取。

同時孫思邈還反對醫者在病人面前笑語喧譁,自顧其樂。他能易地而處為身在苦難中的病患和其家屬著想,惻隱之心在大小處盡顯。例如他為了不讓鄉下患者跑太遠的路來看病,他自己採取了「巡迴診療」方式,即輪番到各處出診,在每一定點住診一段時間,儘可能兼顧各地的病患。

● 大醫精誠 視病如親

孫思邈提出「大醫精誠」的精神素養,闡明真正的醫者對病患要一視同仁,且當作至親。(原文: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

他還說大醫治病要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他又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因此把自己的著作加上「千金」二字。孫思邈以德修身,以身作則,並將常見疾病之藥方,刻在石碑上,立在住所路旁,讓人自己取用,不取分文。

生命的真諦

史書記載孫思邈卒於永淳元年。死前囑咐後人薄葬,不藏冥器(陪葬品),不用犧牲祭祀。他嚥氣後經過一個多月,顏貌如生,沒有改變。舉棺下葬時棺木空如無物,當時人都說他尸解了。人們傳說孫思邈沒死,仙蹤在四川山中遊。到了北宋,蘇軾有詩《題孫思邈真》,詩句說:「先生一去五百載,猶在峨眉西崦中。」

孫思邈一生修德為本,救濟蒼生,他在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寫道:如果人的道德不好,就是吃仙丹妙藥,也不能延年益壽。如果道德高尚完美,不用祈禱,就多福多壽,這才是生命的真諦。(原文:德行不充,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道行高深的孫思邈所見所行,提供後人深刻洞見生命真諦的內涵。◇

《老子老君圖(一)冊‧孫思邈》(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老子老君圖(一)冊‧孫思邈》(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