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有Cycle,尤其是Business。百貨公司的營運模式是否已經走到了盡頭?

從網購起初靜靜抬頭,繼而全面冒起,以及品牌透過自己宣傳的努力(自家店、商場、代言人與社交平台等),漸漸降低了依賴百貨這下游渠道,最後竟於多國多地架空了這一時盛極的Department Stores!

據香港統計處資料,追蹤本港百貨業最新情況,發現在去年開關後,板塊整體銷貨價值為351.76億元,相比2018年時的532.57億元,差了足足34%。若撇除超市部份,跌幅即加深至38%(292.35億元除以467.82億元)。

2023年,本港零售業銷貨價值為4,066億元,而2018年報4,852元,屈指一算跌幅16%,百貨業仍明顯「跑輸」,由此可見板塊的衰弱。

類似情況在美國與澳洲等亦正在發生,前者行內龍頭Macy’s飽受環境轉變影響,股價十年來累瀉近七成,跟Sears與JC Penny等同病相憐、關店無數。已淪為仙股的澳洲百貨一哥Myer,同樣以十年計合跌逾六成,而之前該股已疲態盡露。

Department Stores是否從此劃上句號?答案:不。市場上仍有成功轉型例子,在窄縫中找到了一線生機。據英國《Avison Young》的研究報告,Selfridges與Harrods懷著不斷創新、注入層出不窮新概念與產品去吸引顧客,能成功突破死局。

✅閱讀全文:
🛍️【談股論金】百貨公司的悲鳴與希望

🆕更多Infographic:
👉🏻Follow IG @et.charts
https://instagram.com/et.charts
👉🏻或瀏覽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InfoG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