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日)是李家超政府上任兩周年,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發表網誌回顧過去兩年工作,表示目前已經有大約八至九成餐飲業界轉用非塑膠替代品餐具,約兩成食肆不提供外賣餐具,形容「走塑」文化已經在社會慢慢形成。

管制即棄膠餐具和其它塑膠產品的新法例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正式實施,並設有6個月適應期。謝展寰於網誌表示,適應期至今過了兩個月,環保署人員已經巡查了超過17,500間食肆、13,500間零售店和1,300間酒店及賓館。最近一周的巡查結果顯示,已有大約八至九成餐飲業界轉用非塑膠替代品餐具,約兩成食肆不再提供外賣餐具,而連鎖食肆中約八成的顧客表示不需要外賣餐具。至於零售和酒店業,環保署巡查顯示符合新法例要求的比例已達到95%。謝形容,一個新的「走塑」文化正在逐漸形成。

減廢回收方面,雖然垃圾收費未能如期實施,但是謝展寰認為過去數月的大量宣傳和準備工作成功喚醒了社會對減少廢物和分類回收的關注和參與,未來將會大力推動培養減廢回收文化,改善回收配套系統。

謝透露,今年上半年「綠在區區」收集的回收物比去年增加約六成,整體廚餘回收量也顯著增加。以5月的家居廚餘回收量為例,是去年平均數的8倍。自2022年7月至今,廚餘收集點已從170個增至約1,200個。環保署亦在6月底前提早完成在全港213個公共屋邨安裝智能廚餘回收桶。當局預期市民對廚餘回收的需求將持續上升,未來一年,公共屋邨和私人屋苑的智能廚餘回收桶數量將增加一倍。

「綠在區區」公共收集點從2022年7月約160個增至目前約380個,並在去年中開始逐步在50個公共屋邨設立小型「回收便利點」,當局預計全港公共收集點的數量在未來一年將增加至800個。

環保署未來一年內亦會設立100個廚餘回收流動點,並在約100個垃圾收集站設置廚餘回收點,供市民和食肆使用。

另外,《明報》今日刊登一篇謝展寰專訪報道,謝憶述當他主動提出暫緩垃圾收費計劃時,心情複雜,感到不開心和很不捨得,但他認為這是明智的決定,因為「先行先試」計劃暴露了許多執行上的問題。例如,有前線清潔工向他反映,由於擔心法律責任,壓力非常大,甚至考慮在計劃正式推行後轉行。謝強調,政府在落實政策時,必須考慮民情和實際執行情況;即使計劃暫緩,社會對減廢回收的關注程度依然提升,當局會繼續擴大回收網絡。@

------------------

🗞️9.17暫別實體 立即預購
https://bit.ly/buybyepaper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