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年來,我們學得最多的,是陰謀論,而我們失去最多的,是信任」這句出自《十年》的對白,可謂是現今港人的真實寫照。這齣2015年上映的電影被網民譽為「預言書」:不用10年便應驗了《港區國安法》的實施, 糾纏港人多年的《基本法》第23條在今年初火速立法,夢魘終成現實。反送中運動讓香港加速奔向威權,過去的5個寒暑裡,種種觸動人心的事件投奔歷史長流,仿成南柯一夢。本報帶領讀者重溫本港自運動爆發以來的政局走向,透視坐困愁城的港人為了守護民權,而步向多舛命途的前因後果。
命案蝴蝶效應 官民對壘白熱化
中國大陸侵蝕香港人權自由的恐懼,早在政權移交前已植根在港人心底。2010年代港人經歷了兩場社會運動,2014年的傘運為5年後的反送中運動埋下伏筆,這場自開埠以來最嚴峻之一的社會危機,影響「一國兩制」下半場的走向。2018年2月發生的潘曉穎命案,觸發保安局翌年2月提出修訂《逃犯條例》,草案容許香港移交在境內的疑犯至大陸受審,對一直不信任大陸司法制度的港人以至外國人,擔憂會出現審訊不公,更會損害《基本法》所確立的獨立司法管轄權。
2019年3月,已解散的政黨「香港眾志」率先在政府總部發起靜坐,要求撤回草案,各民間團體隨後兩個月內紛紛加入表態行列,民陣亦發起了兩次遊行。當年6月9日的大遊行,民陣稱有多達100萬人參與,警方估算有約24萬人。不過港府隨後強硬表明,會如期在6月12日恢復修例二讀,成為運動爆發的導火線。6月12日約4萬人在立法會大樓外抗議,抗爭者試圖衝破防線阻止法案通過,期間向警方投擲大量雜物,雙方激烈衝突,造成103人受傷。
當日有抗爭者被布袋彈擊中右眼,香港電台一名司機就被催淚彈擊中頭部,一度心臟停頓。警方事後將事件定為「暴動」;抗爭者怒斥警方濫權及使用過度武力,造就「中信圍困」事件,險釀人踩人。抗爭者其後提出5大訴求,包括完全撤回修例、撤回「暴動」定性、時任特首林鄭月娥下台等,影響運動日後的發展。縱使林鄭4日後,即6月15日宣布「暫緩」修例,但35歲抗爭者梁凌杰同日在太古廣場平台危坐,要求全面撤回草案,當晚墮地不治,成為運動中首名身亡者。
悲劇為港人添上多一份悲痛,造就翌日(6月16日)破開埠紀錄的200萬人大遊行。當日排隊向梁獻花的人川流不息,一度延伸至中環花園道纜車站外,世界多地同時有聲援港人的集會遊行。林鄭同晚發表聲明向市民道歉,她兩日後見記者時無回應是否撤回修例,當局的姿態無法撲滅港人怒火,間接讓運動延續。
衝突屢升級趨血腥 重創官民關係
局勢僵持一個多周後,抗爭者「七一」當日衝入立法會大樓佔領。受「無大台」和發達的通訊平台影響,抗爭活動其後常態化,幾乎每周舉行一次;多區冒起的「連儂牆」激起港人澎湃的藝術細胞,成為運動「集氣」熱點,但同時發生糾紛和傷人事件。元朗的721襲擊震驚中外,是運動升級的轉捩點之一,警方被指控與黑社會合謀,放任白衣人襲擊抗爭者和平民,後來還有可疑人士駕車,向圍堵天水圍警署的市民發射煙花。
8月多場集會衝突,警方被批評過份動武,甚至曾被拍攝到對抗爭者栽贓嫁禍。831太子站衝突中有警員無差別毆打地鐵中的乘客,引起猛烈批評,要求徹查警暴的呼聲日漸高漲。即使林鄭於9月4日宣布撤回修例,當局已無力控制不斷升級的抗議、警方濫權的局面,警察員佐級協會還「越級譴責」時任政務司司長張建宗。當局加強警署和公共設施的保安,以水馬重重圍起;行人天橋和交通燈都裝上鐵絲網,防止抗爭者擲物堵路。
當局拒絕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10月5日頒布的《禁蒙面法》為局勢火上加油。18區半日內都爆發衝突,警方水炮車、裝甲車在鬧市頻繁穿梭,抗爭者的行動變得更頑強,衝突趨向血腥。短短一個半月間,有3名抗爭少年身中實彈受傷。11月中文大學和理工大學的衝突,警方強闖校園圍捕抗爭者時遇上抵抗,學術重地化為戰場,理大外一輛裝甲車遇上抗爭者的汽油彈後起火,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畫面。
在6月16日後半年內,有至少9名港人以死明志,要求徹回修例,其中一對夫婦在遺書中直言因社會事件感到「不開心」;另有兩人在衝突期間身亡,包括11月4日晚,22歲的科技大學學生周梓樂在將軍澳尚德邨停車場墮樓,死因庭2021年裁定其死因存疑,無法判斷周是否意外墮下。警方截至今年3月數據顯示,整場運動共有10,279人被捕,當中2,961人已完成或正經歷經司法程序,2,328人須承擔法律後果。
國安法促「二次回歸」 疫下政治肅清
運動為當年11月區議會選舉,創下史上最高71.23%的投票率,民主派陣營囊括全港86%議席,建制派遭遇「滑鐵盧」。香港局勢持續受國際關注,美國通過醞釀了5年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旨在定時檢討《香港關係法》實施情況,以及賦權美國當局制裁侵犯香港人權的中港官員,惹來中共一方強烈反彈。經過半年的血淚抗爭,當時港人在慘勝中仍要面對前路的困惑,未意識到中共正密謀頒布《國安法》,扳出「殺手鐧」鎮壓抗議浪潮。
身兼港區人大代表的立法會議員田北辰曾透露,「十一」多區衝突是中共訂立《國安法》的關鍵事件。中共人大常委會2019年12月中,將有關立法列入工作計劃中,翌年6月30日在一片爭議聲中通過,那刻已受新冠肺炎疫情籠罩半年的香港,從此踏入「二次回歸」時代,移民潮更持續至今。《國安法》鎮壓當時已見衰弱的抗議活動,當局搜捕曾參加立法會初選的民主派人士,即廣為人知的「47人案」,當中45人罪成或認罪,僅劉偉聰、李予信被裁定無罪,但律政司仍向劉偉聰提出上訴。
林鄭政府一半任期在疫情中渡過,前後5波疫情共逾1.3萬人喪命,醫療系統頻臨崩潰。她在疫情爆發初期拒絕封關,招來公立醫院醫護人員以罷工回應;港府因應每波疫情推出嚴厲的社交距離措施,民間怨聲載道;問責官員和建制派多次爆出違規聚會的醜聞,其中2021年3月保安局高官違規出席一場飯局,其間更發生性侵案,但林鄭的處理手法被指偏坦涉事官員以逃避罪責,輿論炮轟她持雙重標準;2022年初的「洪門宴」事件,有多達225人出席港區人大代表洪為民的生日派對,導致港府陷入嚴重的誠信危機。
雖然管治威信大受打擊,但港府開始不遺餘力地肅清中共的「眼中釘」,其中傳媒界受創尤甚。由空降政務官到被指「唱反調」多年的香港電台,到《蘋果日報》和《立場新聞》高層人員被捕,產生的寒蟬效應逼使多間小型傳媒停運,海外傳媒紛紛撤港。文藝界也受白色恐怖籠罩,公共圖書館多次下架「敏感」書籍;有音樂劇團負責人因2019年的網上言論被舉報,原定表演場地終止合作。
多間中學和大學在運動期間罷課,建制派炮轟教育界縱容甚至鼓勵學生上街抗爭,又將矛頭直指「通識教育科」是「禍港」元兇,當局後來加緊在教育界秋後算帳。不少教師因個人言論和教學內容被「篤灰」(舉報)而喪失教師資格。當局還趁機改革「通識科」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社科),以國情教育為主導,又按《國安法》要求,在中小學推行「國安教育」。屬民主派一員、曾於運動期間發起集會的教協,因《國安法》和當局中止工作關係等原因,在2021年8月宣布解散。
人才資金雙失 港府淪「無為」而治
政治肅清達到了當權者「由亂到治」的目標,現任特首李家超還稱「由治及興」已開始,此時港府的施政江河日下,爭議連連。作為經濟支柱的金融業,在香港的自由及法治備受衝擊下,迅速萎縮。香港人才和外資企業流失、國際地位日漸衰退、政府庫房「縮水」。本港去年初的復常速度落後世界各地,經濟在下半年持續低迷,恒生指數長期徘徊在2萬點以下水平,「國際金融中心遺址」的謔稱不脛而走;有前官員和大企業曾形容,經濟是近30年來最差的。
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去年下調本港信用評級,展望為「負面」,指本港政治與法治制度的自主權倒退,惟港官反駁評級「抹黑」和「不公道」,稱人才計劃吸引了逾18萬人申請,又有30間跨國企業進駐,證明香港仍有吸引力。
此時港府打著「夜市文化」、「盛事經濟」的旗號大推活動,力推旅遊業和市道復蘇,然而效果不盡人意,去年入境本港人數為3,400萬人次,僅略多於2018年總數的一半。不少港人「唱淡」夜市帶來的刺激效用,當局舉辦盛事時頻頻出事,招來國際笑柄,有外媒形容本港陷入「盛事之亂」。
經濟未見很大起色,港人面對罪案率攀升,更顯人心惶惶。有評論認為與警方傾盡資源處理國安工作有關。過去兩年發生多宗轟動的兇殺案,傷人、黑社會和詐騙案無日無之,破案率逐年下跌,2021年的整體破案率有38.5%,2022年下跌到35.2%,至去年更跌至31.1%,不少人嘲諷「由亂轉治」的香港淪為「國際大刀會」,當局稱社會復常讓傳統罪案回復至疫前水平。
警方截至今年6月7日的數字顯示,共有299人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及《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被捕,其中154人已被定罪判刑或正等候判服刑,如撇除47人案中保釋等候律政司上訴的劉偉聰,《國安法》的定罪率達100%。有學者認為《國安法》實施後瓦解了大批公民組織,民間損失了重要的監察、情報和教育渠道,令犯罪率急升;有意見指警方撥款預算連年增加,但人手和資源分配不理想,對遏止罪案欠阻嚇力。
23條全速立法 十年預言孰成真?
與香港一直實施的普通法法系完全不同的《國安法》,為本港法治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近期終審法院3名海外非常任法官相繼辭任或不續任,其中法官岑耀信指,本港法官在日漸陰暗的政治情緒影響下,忘記了作為人民自由捍衛者的傳統角色。他指早前初選案的裁決是令其離任的「最後一根稻草」,認為裁決反映部分法官甘願協助中共針對民主派,中共又可透過釋法推翻裁決,認為自己留在香港法院不會發揮作用。
在當今事無大小皆關連國安的時代,如履薄冰的港人無法直抒己見,自我審查讓社會民意邁向「單聲道」,只願「唱好」,不敢批判。港人選擇以黑色幽默自娛,或在當權者出醜時,「食花生」看熱鬧,才得以宣洩心頭之憤而不被以言入罪。《十年》中其他單元的驚人情節會否在未來成真,當下每位港人尚無法猜透,更不敢多想。
熟悉的日子,逐漸模糊的記憶,尚未癒合的傷口在充滿「敏感日子」的6月,隱隱作痛,難以釋懷。雖然走上街紀念的人越來越少,但內心仍堅守良知的港人,在壓力和謊言中,仍在靜默地頑強抵抗。@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