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文革中,有兩個中辦副主任自殺:一是長期擔任毛澤東秘書的田家英,二是中共少將王良恩。

文革結束後,1980年3月28日,中共中央為田家英平反;1979年11月1日,中共中央為王良恩平反。也就是說,這兩個中辦副主任都是被冤死的。

關於田家英之死,此前我已寫過一篇文章。這裏,著重談一談王良恩之死。

王良恩自殺

時任中央辦公廳臨時黨委書記汪東興、副書記張耀祠寫給中共中央的《關於王良恩畏罪自殺的報告》稱:

1973年1月26日上午11點55分,中辦政治部接到王良恩的家屬王英的電話,說王良恩在宿舍衛生間上吊自殺。305醫院的醫務人員趕來搶救,終因自縊時間過長,心臟停搏,搶救無效。隨後,公安部派法醫到達現場進行鑑定,確認王良恩為自縊身死。

在王良恩上衣口袋的小本子裏,有他寫給毛澤東的一份遺書。其中申明:他絕沒有和林彪「死黨」串通。

隨後,他的家被查抄,他的妻子兒女被趕出中南海。

王良恩自殺後

據曾任中央警衛局副局長的鄔吉成回憶,1973年1月29日,中央辦公廳召開臨時黨委擴大會議,通報王良恩之死。辦公廳領導稱,王良恩是「自絕於黨、自絕於人民」。

當時的公安部長李震,也在會上講了話,他說:「王良恩在第十次路線鬥爭中犯了嚴重方向路線錯誤,中央對他等待了兩年之久,他一直捂蓋子。」「上了賊船,抱得很緊,就不下來,最後殉葬。」

「他自殺是向黨示威……他自殺滅口,是怕暴露他的同黨,這是惡毒的,也是妄想的。」

順便說一句。王良恩自殺九個月後,1973年10月20日,公安部長李震也「畏罪自殺」了。

1976年10月6日,毛澤東的妻子江青等「四人幫」被拘捕,十年文革結束。

1977年6月,文革結束後的第二年,王良恩自殺後的第四年,在汪東興的主持下,中辦臨時黨委作出《關於反黨分子王良恩的政治結論和組織處理決定》。該決定稱,王良恩自殺是自絕於人民,決定開除其黨籍,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

王良恩為何自殺?

時任公安部長李震說:「王良恩在第十次路線鬥爭中犯了嚴重方向路線錯誤」。

何為第十次路線鬥爭?就是毛澤東與毛親自選定、寫進中共黨章的接班人林彪之間的鬥爭。

1966年5月文革爆發後,毛澤東聯手中共元帥林彪,打倒了毛選定的第一個接班人、中共第二號人物劉少奇。

1966年8月,林彪成為中共第二號人物——中共中央唯一的副主席。1969年4月通過的中共黨章稱,林彪「一貫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最忠誠、最堅定地執行和捍衛毛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是毛的「親密戰友和接班人」。

文革爆發後的第五年,毛澤東突然翻臉,準備打倒林彪。得知毛的意圖後,1971年9月13日,林彪與他的妻子葉群、兒子林立果,在山海關乘一架三叉戟客機出逃,結果,在蒙古溫都爾汗墜機身亡。

林彪死後,他的一家三口,加上被認為是林彪「死黨」的一批高官,被毛澤東打成「林彪反黨集團」。林彪被扣上「資產階級野心家、陰謀家、反革命兩面派、叛徒、賣國賊」等罪名,被「永遠開除出黨」,被批倒批臭。

1972年上半年,中共中央下發的批判林彪的文件中,強調批林要聯繫實際,要和整風相結合。正是在這場批林整風運動中,王良恩被批成「林彪反黨集團」的人。

但從王良恩的遺書看,他至死不承認是「林彪反黨集團」的人。這可能是事實。

第一,從歷史上講,王良恩與林彪沒有關係

王良恩出生山東濰縣,1938年參加八路軍魯東游擊隊,同年加入中共;抗日戰爭時期,在八路軍山東縱隊任職;國共內戰期間,任華東野戰軍三縱團政委,參加過洛陽戰役、濟南戰役和淮海戰役,1949年升任22軍65師政治部主任、師政委;中共建政後,歷任浙江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長、華東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長、南京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林彪從井岡山到延安到東北,再從東北一直打到海南島,與王良恩沒有交集。

第二,1966年7月王良恩調中央辦公廳,是根據毛澤東旨意辦的

1966年5月文革爆發後,毛打倒的第一個反黨集團,是「彭、羅、陸、楊反黨集團」。楊即原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隨後,與彭、羅、陸、楊有關的一批幹部被打倒。毛從各大軍區選調一批幹部進京,取代彭、羅、陸、楊的手下人馬。

經毛的親信、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推薦,王良恩調任中央辦公廳政治部主任。

當時,中央辦公廳主任是汪東興,副主任是張耀祠,他們主要為毛澤東服務。王良恩和楊德中主要負責周恩來交辦的事。1969年4月,王良恩任中共九大主席團副秘書長。1969年11月15日,王良恩被任命為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

第三,毛澤東打倒陳伯達後,王良恩任陳伯達專案組組長

1970年8月,中共九屆二中全會在廬山召開,王良恩負責大會秘書處的工作。在這次中央全會上,中共政治局常委陳伯達被毛打倒,原因是他跟林彪走得太近。毛打倒陳伯達,意在警告林彪。

1970年9月6日,陳伯達被隔離審查,王良恩任專案組組長。如果毛認為王良恩是林彪的人,怎麼可能讓他當陳伯達專案組組長?

第四,林彪的所謂「死黨」都受到專案審查,但王良恩沒有

林彪死後,從中央到地方,林彪的一批老部下,如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等,都被查處。

王良恩不僅沒有被查處,還參加了林彪專案組的工作,負責清查林彪的住所和林彪辦公室的相關人員。

如果毛認定王良恩是林彪的人,怎麼可能讓他參加林彪專案組?

那麼,王良恩到底因為甚麼自殺呢?

關鍵原因是,他得罪了毛的妻子江青。

林彪墜機身亡後,專案組從林彪住所搜出三封信,分別是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濟南軍區司令員楊得志、福州軍區司令員韓先楚,寫給毛主席並林副主席的。專案組將三封信上交專案組辦公室負責人王良恩。王良恩上呈周恩來,周看過後批示:「此件是在傳閱中被葉群扣押的。退。」王良恩收到周恩來退回的三封信後,做了存檔處理。

1972年初,江青參加中央對山東問題的處理時得知有這三封信,立即追查。結果,發現王良恩處。

王良恩只將這三封信上呈周恩來,沒有上呈也是林彪專案組成員的江青,這讓江青非常惱火。

更重要的是,這三封信的內容讓江青很不爽。

九屆二中全會上,林彪徵得毛澤東同意後,在講話中不點名地批評了中央文革小組副組長張春橋。會後,上述三個司令員寫了上述三封信,支持林彪的講話。負責會務的中辦副主任王良恩收到三封信後,上呈周恩來,周恩來收到後上呈林彪。林辦主任葉群收到後,將信截住,沒有上呈毛澤東。

三封信被江青認定為對林彪的效忠信,信中談到的「犯錯誤的人」,被江青認為是指張春橋。而張春橋正是江青一夥的。信中談到「犯錯誤的人」必須檢討、不得在中央工作等,這不是明擺著反對張春橋、反對江青嗎?

江青看到三封信後,一邊向毛澤東告狀,要求審查許世友、韓先楚、楊得志,一邊給中辦寫批示,要求徹查三封信是怎麼到林彪那裏的。

中辦接到江青的批示後,1972年1月3日至8日,接連開了四次會,揭批王良恩。王良恩四次檢討都沒有過關,批判會的火藥味越來越濃。

1973年1月9日,江青在中辦《批林整風簡報》上又作批示:王良恩危害黨中央毛主席。

當天,中央專案組全體人員和一、二、三辦負責人等,被通知到人民大會堂參加中央辦公廳臨時黨委擴大會議。

人員到齊後,江青陰沉著臉在中間坐下,一開口便說:我要控訴,王良恩迫害我。最後,講到王良恩搞她的「黑材料」。

所謂「黑材料」,是指中央專案組辦案人員從林彪住所搜查出一封原中央文革小組成員王力、關鋒等起草的《揪軍內一小撮》社論清樣上附的一封信。上面寫著:「林總:江青同志囑速送你批示,以便儘快發表。」林彪批示後,《人民日報》發表了這篇社論。此後,全國掀起揪軍內一小撮運動。

辦案人員將上述寫給「林總」的信,上交專案組辦公室負責人王良恩。王良恩看過後,上呈周恩來。周恩來看過後,指示將信存檔。

江青得知有這封信後,擔心有人批判她串通林彪揪軍內一小撮,斷送她的政治生命,不承認有「江青同志囑速送你(林彪)指示」這回事,硬說是王良恩在背後搞她的「黑材料」。

在揭批王良恩的會上,江青說,王良恩是野心家、陰謀家、大反革命、定時炸彈,要求中央專案組全體人員,必須在三天內寫出揭發王良恩的材料,否則按黨紀國法論處。

江青發話,下面的人立即緊跟。有人很快寫出《揭發王良恩反革命罪行》等材料。

王良恩死前的最後一次批鬥會上,有人揭發說:你曾給我們講:江青作風霸道,經常干擾中央工作。江青是文化大革命的旗手,你說這話是何居心?

有人質問王良恩:「你這是不是惡毒攻擊黨和國家領導人,反對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司令部?你是不是同林彪、陳伯達一夥狼狽為奸,篡黨奪權,企圖把中辦改變成為實施林彪反革命陰謀的中央辦公廳?」

王良恩百口難辯。絕望中,他選擇了上吊自殺。

結語

如果林彪不出事,王良恩應該不會出事。

林彪是毛親自選定的接班人,而且是寫進黨章的接班人。林彪沒有任何理由反黨,組織反黨集團。

毛澤東打倒劉少奇之後再打倒林彪,問題不出在林彪那裏,而是出在毛澤東那裏。

毛信奉馬克思的鬥爭哲學。有敵人要鬥,沒有敵人要製造敵人與之鬥。中共建政後,毛打倒後又平反的所有中共高官,都是毛的假想敵。

林彪也是。據《炎黃春秋》副主編劉家駒介紹,他曾應解放軍出版社《星火燎原》編輯部之約,撰寫《林彪傳》。為此,他深入採訪了近百人,獲取的大量可信史實證明:「林彪反黨集團」根本不存在。

林彪是被毛澤東逼上絕路的。王良恩則是被毛的妻子江青逼上絕路的。

根子不在於王良恩做錯了甚麼,而在於沒有敵人要製造敵人與之鬥的鬥爭哲學。#

(大紀元首發)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