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旗下的SpaceX公司的星鏈衛星,雖然是一個民用通訊系統,但在俄烏戰爭中卻發揮了無以倫比的軍事作用。有鑒於此,中共也正在推出自己的星鏈計劃,在未來十多年時間向太空發射26,000顆低軌道衛星,這顯然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也是中國和美國太空競爭的一部份。低軌道衛星在軍事和民用上到底有甚麼優勢?中美的太空競爭對未來的時代將產生甚麼樣的影響?

無人化戰爭低軌衛星是關鍵 中共推中國版星鏈計劃

軍事頻道《探索時分》主持人周子定在新唐人《菁英論壇》節目中表示,低軌道衛星在軍事上非常重要,從俄烏戰爭就可以看見。現代作戰是一個集成化的綜合多兵種作戰,在前線通訊都需要一些電子基站,但是我們看無論巴赫穆特還是阿夫迪夫卡,整個城鎮毀於一旦,連一棟完好的民屋都沒有,這種情況下沒有訊號,沒有通訊,就沒有辦法同後方聯繫,而一個部隊如果和後方和左右的友軍沒有通訊上的聯繫,幾乎就喪失了戰鬥力。通訊保障這是其一個原因,但並不是最重要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星鏈這種低軌道衛星提供的低延遲的全球性網絡服務,是未來無人化戰爭的一個基礎。

我們說的無人戰爭,無論是無人機也好,無人車也好,或者是無人艇也好,它並不是完全的無人,只是沒有人坐在上面,但是仍然有人操控。我舉個例子,美國的全球鷹無人機是最大的長航時偵察機,它叫無人機,是沒有人坐在飛機上,但有人在操控。全球鷹的操控一般是由操控員坐在美國本土的一個操控中心,遠程遙控全球鷹的飛行。全球鷹誕生很早,大概是二十年前,那個時候還沒有低軌道衛星,都是靠地球同步軌道的通訊衛星,通訊衛星因為軌道非常高,延遲也非常大,可能是幾百毫秒到一秒,這樣一個延時對於飛機在空中飛是可以的,因為空中也沒有甚麼障礙物,飛機只是去偵察,拍攝一些相片或者遠距離攻擊一些目標,但是無人設備如果在地面上或者海面上參加戰爭,這一秒鐘或者幾百毫秒的延遲,可能就是致命的。

我們現在看到美國大量開發無人機、無人車,包括今年試射所謂無人的海馬斯火箭炮,包括F16戰鬥機也在今年進行了無人化,美國空軍部長坐上了無人化的F16戰鬥機進行了試飛飛行。所有這些無人設備都非常依賴於通訊系統,特別在未來戰爭當中,前方所有的這些無人武器裝備需要後方的人進行監控,或者進行干預,那怎麼通訊呢?就完全依賴於低軌道衛星。

周子定說,通過這次烏克蘭戰爭,中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也意識到美國在這方面走在了最前沿。烏克蘭在前線大量使用無人艇,航程達到上千公里的無人艇在沿海地區襲擊俄羅斯的軍艦,如果沒有即時衛星通訊系統,沒有馬斯克的衛星通訊系統,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看到前線的影片,俄羅斯人看到無人艇過來以後,它會發射機槍或者發射導彈試圖去消滅這個無人艇,但這些無人艇遠程有人操控,可以做出一些規避,並且及時地做出判斷,如果沒有馬斯克的星鏈,那可壞了,你如果用普通技術,就是地球同步軌道的通訊衛星,延遲可能幾百毫秒,那等你做出反應的時候,別人的炮彈就打過來了。所以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無人艇需要低軌道的衛星通訊技術,而無人機也需要,無人車也需要,未來的無人化戰爭完全依賴於這樣一個即時通訊的低軌道衛星提供的訊息技術。所以這是為甚麼中共目前下如此大的血本去追上美國,想要去開發低軌道衛星的一個重要的理由。

中美太空競爭 SpaceX異軍突起

《大紀元時報》總編輯郭君在《菁英論壇》表示,低軌道衛星在軍事和經濟上有很多應用,所以大家都非常重視,競爭很厲害,但太空競爭遠遠不只是衛星這麼簡單。美國的軍事機構現在最擔心的是太空武器化。

我記得美國有個報告提到中共正在研究太空核武器,因為美國很早承諾不會研究發展在太空部署核武器,所以特別擔心中共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太空核武器就是把核武器部署在低軌道衛星上,這樣的話,現有的所有反導彈系統都沒有用了,因為低軌道衛星九十分鐘繞地球一周,如果考慮到地球本身自轉的話,基本上20到30分鐘一顆衛星就可以經過地球同一個地點的上空兩次。也就是說,如果針對性地把核武器安裝在這個衛星上,二十分鐘到三十分鐘之內就可以發起進攻,從目標上空五百公里投放核武器,大概五分鐘之後就到了。

郭君說,美國目前在太空競爭中領先,但是前一段時間,美國智庫的一份報告中說,中國正在高速地追趕,而且距離是越來越近了。不過,我總覺得中國缺乏的是原創性的創新,這個原創性的創新在科技競爭中非常重要,中國是跟得很緊很快,但是沒有能力在這個領域內成為第一名。太空技術也是一樣,比如我們談到的低軌道衛星,中國大概在5、6年前還沒有意識到,大家都記得華為公司是中國非常重視的,在全國到處宣傳說華為有5G技術,就是第五代數字通訊技術,中國覺得華為領先了全球。在基站設備和建設上面確實是沒有人能夠和華為競爭,當時是這樣的。但現在已經沒有人談5G了,這才幾年時間5G就被第六代數字通訊技術超越了,第六代就是6G通訊,我們基本上可以肯定它是用低軌道衛星作為中繼站的。所以現在中國開始大量投資低軌道衛星,最重要的是開始研究降低火箭發射的成本,主要是研究火箭回收技術。

周子定在《菁英論壇》表示,中美之間在太空領域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和其它領域相比,中國在太空領域上是有一定的技術積累的。中國在太空領域是以火箭研究為基礎,在這方面一直是投入非常大的,火箭和導彈其實載體都一樣,中國從核彈爆炸(1964年)以後發展各種彈道導彈,主要是為了去維持自己對其它國家的所謂核威懾能力。所以從過去到現在,中共在太空領域上和美國的差距相對還是最小的。其實最近幾十年來,美國太空總署NASA其實做出的貢獻並沒有過去那麼顯著,主要是馬斯克這個民營企業SpaceX異軍突起,改變了整個全球航太工業的生態,無論是星鏈也好,還是現在正在開發的星艦也好,都是非常非常有創造力。中共最近幾年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它現在想設定一個很宏偉的目標,想去追趕,但是我覺得能否追趕成功,它不是以國家意志為轉移的,它裏面需要大量個人、創新以及資本力量的發展,而在中國目前整個市場、科技、社會越來越左的情況下,我覺得中共想要實現自己的既定目標,存在著諸多困難。

星艦試飛成功 堪比哥倫布首次遠航

郭君在《菁英論壇》表示,過去幾十年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更新的變化速度非常快,但基本上沒有任何一項原創性的創新是由中國人搞出來的,都是別人搞出來然後中國人去學習改進,然後利用低成本效應去擴大生產,然後壟斷和控制這個產業。以前中國和美國有緊密的科技合作的時候,包括大量的中國留學生在美國讀書和搞研究,但以後可能就沒有這個機會了。如果中國缺乏原創性的創新,主要依賴學習的話,這種科技研究方面的脫鉤對中國會有很大的影響,就是別人不讓你跟了。所以我覺得中美科技脫鉤的重大影響可能在10多年20年之後會越來越大,太空競爭也是一樣。太空技術也可能引發新的技術革命,包括生物科技,新型種子培育,還有其它高能物理的試驗,因為沒有地球的重力和磁場的影響,可能會得到新的突破。還有新礦物的發現,有些礦物是地球上沒有的,這些東西都可能對人類構成極為重大的影響。

郭君表示,人類文明的突變和空間擴展是有關係的,以前這種擴展主要體現在陸地上,大家都在爭奪土地,不管是哥倫布找到美洲,或者是美國和俄羅斯近代的這個發展,其實都和地理擴張有關係,所以美國和前蘇聯成為超級大國,都是有這個前提條件的。現在地球表面的陸地基本上已經劃分完畢,所以很多人認為,未來人類文明的擴張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海洋,一個是太空。如果人類按照現在這個速度來發展,未來的空間擴張主要在這兩個區域的發展。SpaceX最近的星艦測試,巨型火箭升空可能是一個時代的標誌。我們現在未必完全能夠理解其中的意義,就像當初哥倫布駕著聖瑪利亞號帆船離開西班牙一樣,當時不知道那個遠航的意義,現在的人們知道那是人類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新唐人、大紀元推出的新檔電視節目《菁英論壇》,是立足於華人世界的高端電視論壇,該節目將彙集全球各界菁英,聚焦熱點議題,剖析天下大勢,為觀眾提供有關社會時事和歷史真相的深度觀察。

本期《菁英論壇》全部內容,敬請線上收看。#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