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持續收縮香港業務,同時中資投行減薪潮蔓延香港,中信證券正在削減旗下中信里昂員工底薪,是中國投行首次在本土市場以外削減底薪。

在美日台等股票市場熱火朝天,IPO上市數目均在增長中,中港兩地業務則持續疲弱。

香港過去因金融中心的地位,金融從業員收入較中國大陸有優勢。但隨著香港逐漸「大陸化」,優勢也隨之減弱,最新AI概念跟中國及香港絕緣。

香港失去過去在供應鏈中享有的順風車好處,連中概股亦捨棄香港赴美上市,集資額較去年同期增加3倍。

路透今年6月引述消息報道,中信證券正在削減旗下中信里昂(CLSA)約110名駐港銀行家底薪,最多減幅達30%,主因是交易量下降及需要收窄與國內業務人員的薪酬差距,這是中國投行首次在本土市場以外削減底薪。

里昂證券於2013年被中信證券收購後,易名為中信里昂。其香港業務人員與大陸的薪酬一直存在差異,曾有報道指在港人員因薪資高而業績低遭到來自於內部的猛烈抨擊。

去年6月,中信證券已將國內投行員工薪酬下調最多15%。整個行業不景氣,不僅中信消減工資。

據路透社4月報道,中金削減中國員工底薪25%,受影響達2,000名員工,隨後更傳出投行裁員一成的消息。加上今年瑞銀、美銀及花旗先後在港裁員,中信里昂員工更無議價能力。

投資銀行業務主要收入包括經紀業務佣金、新股發行承銷收入,以及財富管理收入等。一般而言,一個地區的股市指數上升,就能帶動投資活動,股市交投活躍對上市招股活動亦有莫大幫助。

美國標普500指數今年屢創新高,台股最新突破22000點創歷史新高,今年3月日經亦創41000點歷史新高。

唯港股亦僅維持18100點上下,股市指數不濟導致投行各業務疲弱,減薪及裁員隨之而來。

根據中信證券(港股編碼:6030)發布的首季業績,營業收入同比下跌10.38%;每股盈利同比下跌11.11%,報告雖然沒有將中信里昂業績獨立,然而包括新股上市在內的「投資銀行業務」同比下跌57%至8.03億元人民幣。

同業中金(港股編碼:3908)今年首季收入同比下跌37.61%至38.7億元人民幣,其中投行業務下跌25%。

受房地產爆煲及外資撤離等影響,中國國內銀行業出現普遍降薪及高管離職,香港亦未能獨善其身。

根據港交所(港股編碼:0388)數據,截至今年頭5月港股新股上市僅21家,較2023年28家更低。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2023年初香港剛剛陸續取消動態清零後通關,仍未完全「復常」,其股市新上市家數也比今多。

中國A股上市家數亦同樣出現暴跌。根據滬深兩個交易所公布,今年頭5個月合共上市僅32家,較2023年同期上市129家大跌。

四大核數師樓之一的德勤報告指,香港新股活動於2024年首季起步緩慢,在市值低迷環境下,並未出現任何超大型或大型新股上市。

而A股新股活動於2024年首季放慢,中國公司到美國上市則繼續很活躍。

盈立資本公布,截至2024年5月31日,共24家中概股至美國上市,多過去年同期20家,同時今年集資額達24.1億美元(約188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增加3倍。

事實上,雖然中國及香港新股疲弱,美股、日股及台股新股上市的數量卻均有所增長,其中台股上市數量較去年同期大升一倍至16隻,而美股及日股亦分別出現約25%及23%的增長。

最新人工智能(AI)大熱,輝達(美股編碼:NVDA)行政總裁黃仁勳在台大演講,列出107間台灣供應鏈,橫跨工業電腦、機械人、機器視覺等不同領域,訪台期間的演講亦直接推升輝達、台積電(美股編碼:TSM)及其它台股。

過去蘋果(美股編碼:AAPL)股價高速增長時,港股亦有一系列「蘋果概念股」,即為蘋果提供零件的上市公司,包括瑞聲科技(港股編碼:2018)及舜宇科技(港股編碼:2382)。

《港區國安法》立法後,美國科技制裁把香港包括在中國之內,導致香港無緣此次AI科技大浪,亦令港股沒有出現美、日、台股般受AI概念的刺激的提振,這也促使中概股選擇美國上市。

美國國會授權的美中經濟暨安全檢討委員會在2023年度報告指出,不清楚香港如何能夠被視為與中國大陸分開。

美智庫尼克森中心(Nixon Center)學者惠頓(Christian Whiton)近日在「國家利益」網站撰文建議美國政府應該認識到香港不再廉潔,或在金融上與中國其它地區有所不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