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車產能過剩、低價傾銷外溢全球。在6月7日舉行的「2024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中國大陸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表示,中國汽車工業「無窮無盡的內卷,價格戰最終導致偷工減料、造假銷售和不合規的無序競爭」。睿藍汽車海外事業部總經理鄧曉丹則談到5月考察歐洲市場時看到的景象: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各大港口堆積嚴重。

《第一財經》報道,在「2024年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中國最大民營汽車製造商吉利汽車創辦人兼董事長李書福,透過視訊演講時,批評中國汽車工業的內卷問題是全球第一,價格戰更是一浪高過一浪。他認為,這種無窮無盡的內卷和簡單粗暴的價格戰,導致偷工減料、造假售假、不合規的無序競爭,對產業的健康發展極為不利。

李書福認為,任何產業的健康發展都必須在投入產出比方面實現較好的經濟效益,當今的中國汽車產業不缺製造,但欠缺有創新力的汽車零件生態環境和原創能力的汽車安全科技公司;智慧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雖然是中國汽車產業鏈提升的重要機遇,但目前也面臨諸多困境。

報道提到,國乘用車市場訊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也在近日發文指,2024年的價格戰激烈,光是2024年前5個月的乘用車降價規模,就已經超越2023年全年90%及2022年的總規模,受影響的主要都是純電動車與油電混合車等新能源車型,導致中國新能源車普遍被迫虧損賣車,僅有少數企業仍能保持盈利。

除此之外,中國電動車在海外市場上也面臨銷售困境,吉利旗下睿藍汽車海外事業部總經理鄧曉丹在6月7日的論壇上自爆,他5月赴歐洲考察時,看到中國電動車在歐洲各大港口堆積嚴重,原因可能是由於歐美國家相繼出台貿易保護措施,導致中國電動車出口風險增大。

鄧曉丹提醒車企謹慎布局,否則有可能「去年賺錢,今年賺錢,明年把之前賺的錢全賠進去」。

5月14日,美國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100%高額關稅。歐盟也在對中國產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很有可能也會採取加稅措施。

與此同時,歐洲電動汽車市場增速回落,電動汽車是否滯銷備受關注。

財新網6月8日報道,6月7日,南韓機構SNE Research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前四個月,歐洲銷售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合計88.1萬輛,儘管同比增長8.6%,但數量在全球汽車市場佔比同比減少2.4個百分點至22.4%。SNE稱,由於歐洲主要國家取消電動汽車補貼,歐洲純電動汽車增長率顯著放緩。

4月,美國《汽車新聞》(Automotive News)歐洲版報道稱,數以千計的進口汽車庫存堆在幾個歐洲海港,其中許多來自中國。幾家汽車製造商在港口租用了大片區域用於停放車輛。報道稱,德國提前結束電動汽車補貼抑制了市場需求。德國是歐洲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歐洲港口及物流體系亦無力應對大量汽車進口。《汽車新聞》報道稱,汽車滯留已經持續一段時間,沒有足夠的貨車將這些電動汽車運走。#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