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不談電影,改談流行文化與社會現象。最近發生了一連串事件,似乎標誌著香港的公共討論和網絡文化生態日趨劣質,響起了警號。

「炎上」是日語詞彙,原意是「燃燒」或「著火」。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語境中,「炎上」指某人因為一些爭議性言論或行為而引發大量網民的批評和討論。這種現象通常會迅速蔓延,像火焰一樣擴散,因而得名「炎上」,事件可以涉及各種話題,例如名人或公眾人物的不當言論、企業的不當行為等。有趣的是,香港的「炎上」事件多數涉及素人,而非名人,他們就像「網絡小丑」一樣,被網民恥笑和批評。

屯門刀削麵店事件、李龍基王青霞事件、《東張西望》何伯何太風波,再到黃家駒墓碑被破壞,引發出不符合比例的關注與討論度。這不是個別事件,亦不是香港獨有的問題。在網絡社交媒體「呃like」、智能手機普及、網紅刷流量、演算法等不良風氣推波助瀾下,已經成為全球的常態。例如,有日本網紅曾在迴轉壽司店拿起醬油瓶舔瓶口等。在政治高壓和社運無力的氣氛下,香港不能夠再公開討論「政治」,相關討論通通消失,更加凸顯出劣質「炎上」充斥社會。

《東張西望》何伯何太風波堪稱近年經典事件,值得放進大學傳理系課堂上研究。一宗老夫少妻疑似騙案,涉及與子女爭家產元素,竟然演變成全城熱話,何伯何太突然成為「娛樂版明星」,Facebook關注群組有超過十萬人加入,網民每日上載他們的街頭照片;談及事件的YouTube影片多不勝數,日日更新,總點擊率近500萬至1千萬,所帶來的網上廣告費收益可高達三、四十萬港元。

最瘋狂的是製作《東張西望》的TVB,不僅不斷剪輯影片放上YouTube賺取流量,更安排綜藝節目《福祿壽訓練學院》,由阮兆祥、王祖藍和李思捷惡搞何伯何太。完全罔顧傳媒道德操守,把《東張西望》「求助人」當成小丑去玩弄。《東張西望》自稱為民請命,協助求助人申張正義,日後若果有人想「報《東張》」,會否擔心自己也會被玩弄嗎?

回到一個哲學問題:究竟何謂傳媒?一個資訊發布機構,是否必須要監察政府,或者為其它社會不公義事情發聲,才算是傳媒?娛樂八掛周刊,算不算傳媒?

正所謂:「認真你就輸了!」《東張西望》從來都只是一個「炒花生」的節目,如今KOL刷流量文化盛行,香港又如此壓抑,大家只為開心快活,不需要想太多。當民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已經不可再講,亦無法用行動來實踐,香港未來只會出現更多類似破壞墓碑的「呃like」KOL,而公共討論和網絡生態將不斷劣質化。◇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