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族」(多重職業)、自由工作日漸普遍,不過有調查發現,超過八成半青年仍然以全職工作為主。餘下近一成半從事非全職工作的人中,大多稱為賺取更多收入,並期待日後可找到更理想的全職工作。
民間智庫「MWYO青年辦公室」委託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於2023年7月中旬至10月下旬,透過電話進行問卷調查,訪問506名18至34歲在職青年,其後亦組織一場焦點小組討論。
調查顯示,85.2%受訪青年仍是以全職為主,只有14.8%沒有全職。從事非全職的受訪者中,最多人(46.7%)表示是為賺取更多收入,其次(34.7%)是追求彈性安排時間,只有極少數青年會希望平衡工作與生活(2.7%)。
調查發現,受訪而對收入有更高追求(月入6萬元)的青年,11.2%(19人)會選擇非全職工作。智庫認為,可能意味着現時勞動市場所提供的兼職工作,要比他們能夠找到的全職工作還更高薪。
至於沒有全職工作受訪者的實際月入,2萬元以下佔多數,但是有8.6%(10人)為4萬元或以上。至於2萬至4萬元之間的,則有10.5%(13人)。
調查分析有考慮賺取更多收入,但沒有全職的青年的實際薪金,月入低於25至34歲青年的入息中位數(2023年第三季為2.3萬元)的比例佔超過一半,只有較小部份(37.1%)高於2萬元。智庫指出,對於大部份因為「賺取更高收入」而選擇從事兼職或自僱工作的青年,推斷其能找到的全職工作,收入很可能低於2萬元。
醫療護理畢業更傾向從事非全職
不過,沒有全職的青年在多個工作滿意度指標上得分較低,尤其更不滿意現時工作的穩定性、培訓機會、福利及晉陞機會,唯獨對工作與生活平衡滿意度較高。有受訪者表示,從事多份兼職是過渡到全職工作的調整期,在累積更多工作經驗後,希望能夠從事全職工作賺取穩定收入來源,放棄時薪較低、意義不大的散工。
青年選擇從事自僱或兼職更多是出於現實考慮與客觀許可。首先,若行業允許青年以非全職模式工作,並且收入相較於從事全職更高,是他們傾向於選擇非全職的關鍵因素;至於修讀學科方面,畢業於醫療護理的青年會更傾向從事非全職工作,是因為該工作模式能提供更彈性的時間安排,同時賺取更高收入。
社經背景低的青年亦傾向非全職
另一方面,調查發現學歷和工作收入較低者,在沒有更好的全職工作選擇之下,很可能會從事多份兼職以賺取更高收入。智庫指,這些背景的青年普遍社經條件較弱,能夠勝任的非全職通常都是零散工種,雖然這些工作有機會賺取更高收入,但卻犧牲職涯發展和向上流動的機會。
「MWYO青年辦公室」認為,社會不應過份簡化低收入青年從事非全職的原因,是「躺平」或不關心未來,而要留意他們目前的處境和選擇,其實面臨種種限制。
理想工作重要條件——工作與生活平衡
受訪青年認為最重要的首兩項理想工作條件,是工作與生活平衡(10分滿分,平均分8.26)和高收入(7.95分);重視程度最低的是工作對社會有貢獻(6.33分)。
調查將10項理想工作條件,按關聯性整合為3組價值觀,整體上受訪者對於「快樂」和「金錢」相關條件的重視程度不相伯仲;對「前景」相關條件則在較次要的位置。
實現理想工作 稱到大陸比例極低
就實現自己的理想工作,僅0.6%受訪者認為已經實現。受訪者普遍不認同努力工作,就能實現理想工作(只有26.4%認同)。
有近四成半分別認為進修(43.7%)和轉公司(43.3%)是有效的方法。另外,部份受訪者會考慮到其它地區工作(19.4%)或轉換僱傭模式(13.5%),比例均偏低,極小部份青年認為到大陸工作有用(5.4%)。
倡津貼資助聘「斜槓青年」或進修
「MWYO青年辦公室」建議,政府建立職專課程分數表,提供一站式的官方平台,進一步加強青年乃至家長報讀的信心,提升職專課程的吸引力和認受性。
另外,當局應資助合資格的文化及創意公司,積極聘用上限為34歲的「斜槓青年」,例如為每周工時約20小時,或按月提供最高1萬元的薪酬津貼。全職修讀職專課程的青年,則可獲每月5,000元的助學金;如他們已獲課程相關行業的公司聘請,可考慮以「先聘用、後培訓」的原則,每月發放定額津貼,如每月最高1萬元。
此外,「MWYO青年辦公室」主張有關院校應考慮豁免社經背景較弱的青年,在進修新學位時重覆修讀的部份,以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得所需的技能和牌照。智庫並建議獲資助的青年,須在畢業後於香港境內至少工作兩年。
智庫亦提倡,「持續進修基金」認證有利香港社會、個人職涯發展的修讀式碩士學位(Taught Master Degree),並向有意修讀的青年提供半額學費資助。@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