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轄下的回收站「綠在區區」開放時間短,覆蓋率低,一直為人詬病。立法會議員梁熙及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今早(21日)接受港台節目訪問,就相關議題提出如加開晚站、增智能回收桶等建議。

梁熙稱,「綠在區區」開放時間短,很多時候市民放工很難有機會去進行回收儲積分。「綠在區區」合約每三年更新一次,當時所設計的合約未必符合現時環境所需,市民對環保意識亦已大幅增強,故他建議更新合約時,可開設晚間站。惟「綠在區區」晚間站應有補貼,「因為原有資源未必可以支援到朝早又開站,夜晚又開站。」

他續指,一星期設三日晚站,兩日平晚,一日周末,基本上已能覆蓋很多市民需要。他亦認為,現時「綠在區區」流動站所設位置不太方便,因一般不會設在巴士站、大型屋苑門口,變相市民要提著回收資源甚至廚餘,到地政容許放街站的較偏遠地方。

就「綠在區區」覆蓋率低,梁熙就指固定回收點成本高,一份合約三年約2,000多萬,一年平均便要約760萬,「一下子要增加多(回收點)一定係好貴。」故此,他反建議可以增智能回收桶,以填補相關設施空缺,一年成本只涉15萬,短期內要增加覆蓋,智能回收桶遠較「綠在區區」回收點有效率。

劉祉鋒則同意要增加「綠在區區」的覆蓋率,他認為環保署應要與其它部門及商界,各個持份者合作,而非僅用環保署有限資源去推動,才能達到加快便利市民的效果。而港府聲稱本港社區回收網絡覆蓋率達八成,惟將「家居廢物源頭分類計劃」亦計算在內,劉祉鋒指「綠在區區」與「家居廢物源頭分類計劃」兩者相差甚遠。

他稱,不少人因見過參與「家居廢物源頭分類計劃」的清潔工,將回收桶的回收物混集垃圾倒去,故對此已失去信心,寧願多走10分鐘到「綠在區區」回收。他明言,「計起(收回桶)條數就好睇,但實際上未必有大幫助。」其表示,「綠在區區」的回收量僅佔2022年全港回收總量的1.1%,政府應思考如何改善。@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